正文 第31章 現當代要事(1)(1 / 3)

[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末]

發端於20世紀40年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普遍進步與繁榮。與之相伴隨,是公眾取向更趨於民主,民族與宗教問題更趨於複雜,現代化進程的衝擊力更趨於強烈,而我們立身為命的地球更趨於不安。並不陌生的貧窮、兩極分化、社會不公、經濟依賴、環境破壞、戰爭與和平等問題仍然紛至遝來,而且日趨嚴峻了。怎麼辦?人類隻能從曆史經驗中汲取養分。

原子彈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威力無比的爆炸力,造成30多萬人傷亡,帶來了空前的人間災難。

很久以前,哲學家們就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們還認為原子是穩定而不可分裂的。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實驗發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周圍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的基本單位是帶正電的質子,這些質子與帶負電的電子保持平衡。如果用放射性的粒子衝擊原子核,就會打破電子和質子之間的數目平衡,從而使原來的原子變為另一種原子。但是,由於放射性粒子帶正電,往往會被原子核內帶正電的質子所排斥,所以一般情況下它是無法進入原子核內的。1930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原子核內還存在著不帶電的中子,用它來衝擊原子中的粒子,就不會被帶正電的質子或帶負電的電子所排斥。

1939年,德國科學家發現,鈾原子受到中子衝擊後會發生裂變。在裂變過程中,它僅損失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克的質量,卻會釋放出20億電子伏特的能量,如果將許多鈾原子集中起來裂變,製成炸彈,其威力就大得難以想像了。但必須解決兩個難題:一是隻有鈾235才容易發生裂變,而它隻占鈾總量的0.7%,應設法把它從大量的鈾中分離出來;二是鈾裂變是中子衝擊引起的連鎖反應,必須想辦法使中子加速。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希特勒為了贏得戰爭,正加緊研製原子彈。在美國,以費米為首的科學家,通過愛因斯坦向羅斯福轉告了這一消息。羅斯福隨即下令組成一個以“S11”為代號的特別委員會負責原子彈的研製。經過幾年的努力,1945年7月16日淩晨5時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終於試爆成功。

聯合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在美國舊金山市宣告成立。它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大國對戰後世界安排的意圖,它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艱苦歲月裏逐漸孕育起來的。

早在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的首腦羅斯福和丘吉爾就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了建立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的願望。1942年1月1日,中美蘇英等反法西斯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申明擁護《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這是第一次采用“聯合國家”這一名稱。

1943年10月,中蘇美英四國外長在莫斯科聚會,發表了《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第一次共同製定了戰後建立普遍安全組織的共同方針和基本原則。同年11月,四國又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上再次肯定了上述方針和原則。

1944年8月至10月,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的大廈裏,美英蘇三國和美英中三國的代表分別舉行會議,討論和草擬戰後國際組織的章程,決定戰後國際組織的名稱就叫“聯合國”,並規定了它的宗旨和原則,以及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秘書處等機構的組成和職權。

會議已大致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雅爾塔會議決定由中美蘇英四國共同發起,邀請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行會議,製訂聯合國憲章。

1945年10月24日,經美蘇中英等多數國家簽字,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成功湖畔。這一天,後來被稱為“聯合國日”。

美蘇中英法為5個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擁有否決權。

猶太還鄉

以色列被認為是迫於壓力而在戰爭中誕生的國家。正是希特勒將猶太人視為劣等民族而對其進行集體大屠殺的“最後解決方案”,才使猶太人意識到,任何擁有一個和平安全未來的希望隻能在他們自己獨立的國家裏實現。作為納粹主義的受害者,他們的事業得到了廣泛的同情。

19世紀晚期的沙皇俄國掀起狂熱的反猶浪潮,激起了許多猶太人在他們的祖先淪為“巴比倫之囚”的1800年後重回故土的願望。

巴勒斯坦在19世紀末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那裏長期居住著由2.5萬名猶太人組成的牢固群體;到1914年,又有大約6萬移民遷到這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已經有8.5萬名猶太人居住於該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權於國際聯盟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國,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但沒有明確提出居住在該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應建立自己的國家這一問題,因而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強烈抗議。阿拉伯人也有在該地建立自己獨立國家的願望,與猶太人和基督徒一樣,穆斯林也把耶路撒冷看做是自己的聖城。在1922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發生了衝突,結果雙方各有50餘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