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40周年之際,他竟率內閣主要成員集體正式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這在戰後還是第一次,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反對。
1987年11月,自民黨總裁竹下登出任首相。他的內閣是短命的,履職僅一年有餘,就因涉嫌利庫路特賄賂案而辭去首相和自民黨總裁職務。同年6月,前外相宇野宗祐出任自民黨總裁和內閣首相。可他上台不久,卻又陷入“雇傭藝妓當妻子”的桃色新聞糾葛之中,在任上52天就不體麵地下了台,成為日本曆史上最短命的首相。當年8月,海部俊樹當選為自民黨總裁和首相。他主張改變日本“金權政治”的狀況,急於在任期內完成“政治改革”,他的有關改革法提案在國會未獲通過,從而喪失了自民黨內強大派係的支持,他不得不於1991年10月辭職。宮澤喜一接任總裁和首相之職。
宮澤上台後,正值世界經濟蕭條時期,受其影響,日本經濟出現不景氣狀況,加上自民黨長期一黨執政所導致的結構性腐敗,日本民眾出現普遍不滿情緒。因此,宮澤決心推行政治改革,改變日本冷戰時期形成的政黨模式,建立“兩大保守政黨體製”,不想卻由此導致了自民黨的嚴重分裂,一些人退出自民黨另組新黨。為承擔自民黨分裂和1993年7月18日舉行的眾議院大選中自民黨失利的責任,宮澤引咎辭職。8月9日以細川護熙為首相的八黨聯合內閣組成,打破了1955年以來自民黨獨掌政權的局麵。
上台後的細川標榜他的政權是“政治改革政權”,表示要消除政治腐敗,以平息國民對“金權政治”的強烈不滿。但他決心空下,無力回天,最後不得已於1994年4月8日辭職。八黨為了繼續執掌大權,於4月25日推選新生黨黨魁羽田孜為新首相。
但羽田內閣的壽命更短,因它是國會少數派內閣,僅維持了兩個月便於當年的6月26日宣布總辭職。1994年6月29日又組成以自民黨、社會黨和先驅新黨三黨聯合的村山富士內閣。
就在日本政局動蕩不定,內閣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的當口,1995年1月日本發生了神戶大地震,損失慘重,村山內閣不僅救援不力,也未製定出一個完善的複興計劃;3月,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施放毒氣,造成5000多人死傷,社會為之騷動;9月,又發生駐衝繩美軍強奸女學生案,引發了日本的抗議怒潮。所有這些,使村山內閣威信大降,村山不得已於1996年1月5日辭去首相之職。1月11日自民黨總裁橋本龍太郎接任首相。這樣,自民黨再度成為執政黨。
二戰後,日本右翼勢力一再妄圖否認侵略曆史,不承認二次大戰中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同時,日本還要走向“政治大國”和“國際國家”,還想隨美國其後扮演“世界副總統”的角色。1990年3月2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宣稱:日本必須“動用經濟、技術力量和經驗,積極參加旨在建立新秩序的國際努力”。並明確提出了五個目標付諸行動。1992年6月,日本國會還通過了向海外派兵的法案,首次出動維和部隊去柬埔寨首都金邊執行任務。1994年8月,又以醫衛人道主義援助為由向盧旺達及其周圍國家派遣自衛隊。
2001年,乘美國反恐戰爭之機,向阿富汗出動地麵部隊。這都表明,心有不甘的日本正在極力掙脫戰後“遠東委員會”為其製定的“非軍事化”政策的約束,向著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目標邁步。
1993年12月,還在村山內閣任通產大臣的橋本龍太郎就出版了《日本的藍圖》一書,極力鼓吹日本應建立國際新秩序,日本將不做“商業國家”,而應參加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2001年春始任日本新首相的小泉純一郎,同樣對軍國主義持友好態度。在日本戰敗56周年的日子裏,他置戰時深受日本禍害的國家人民的感情於不顧,對各國的強烈反對聲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地要去參拜靖國神社。他雖然故作姿態地避開了“8·15”這個敏感的日子,卻又特意選了“8·13”日本侵略上海這一天,去靖國神社對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日本14名二戰中的甲級戰犯頂禮膜拜。另外,差不多與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的同時,日本的新曆史教科書對日本侵略亞洲的罪行加以否定,又一次引發了受害國的強烈抗議浪潮。
種種跡象表明,盡管日本的“軍事自立”的擴軍戰略在國內仍受到和平憲法、自衛隊法和無核三原則的限製,盡管日本在國際上受到日美安保體製和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輿論的製約,盡管日本政府也一再聲稱“決不做軍事大國”,但是,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日本一些政要的軍國主義情結,日本軍事力量的日趨膨脹,都很難消除亞洲各國對日本未來走向的擔心和疑慮。
前蘇聯與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