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麥克阿瑟以盟軍總司令的名義,於1945年8月30日率領15萬美軍占領戰敗國日本,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了向盟軍投降書。從此,日本進入了戰後時期。
盟軍占領日本後,“遠東委員會”製定了對日本“非軍事化”的基本政策:“全部解除軍備、改組經濟,以剝奪日本作戰的力量,消滅軍國主義勢力”,“保證日本不再成為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
另外,還對日本製定了“民主化”政策,對日本進行民主改革。在推行的各項民主改革中,以修改憲法、實行農地改革及解散舊財閥的影響最為顯著,同時整肅軍國主義勢力。
在經濟發展方麵,日本從1947年起扭轉了持續惡化的局麵,國內出現複蘇的跡象,在美國的扶植與支持下,到50年代中期主要經濟指標已達到戰前水平,實現了恢複與調整,並完成從戰爭經濟體製向和平經濟體製的過渡。從1956年到1970年,日本經濟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到7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進入7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的到來,日本經濟也陷入滯脹狀態。
從1975年開始,日本政府多次采取“反蕭條對策”,從而使經濟發展又有所回升。8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科技立國”的長遠發展戰略。1992年4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新的科學技術政策大綱,提出日本麵向21世紀的10年科學技術基本政策。
198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近3萬美元,超過了美國。但至90年代末期,受世界經濟低迷狀態的影響,日本經濟發展速度趨緩。
跨入了新千年,經濟不但沒有好的起色,整個日本國實際上已經資不抵債。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財務省以國家財政決算為基礎,計算了2000財年的國家財務狀況。日本政府擁有的現金、土地、建築物和道路以及向特殊法人出資的資本金等資產合計為733.6萬億日元,而債務餘額為920.6萬億日元,債務超過總資產187萬億日元。如果加上國家將來必須支付的養老金等隱形債務,日本政府的債務總額將高出總資產869萬億日元。
二戰以後,自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約及日美安全條約的簽訂至1955年秋,日本政局發生了從吉田茂內閣向鳩山一郎內閣轉換。
1955年11月15日,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鳩山一郎首任總裁。從此,自民黨在議會中形成穩定多數,獨掌了政權。
自民黨成立後,鳩山一郎內閣在內政方麵更加右傾化,“反對日本既沒有陸軍、海軍又沒有空軍的憲法”,圖謀修改戰後製定的《日本國憲法》,特別是要修改憲法第九條關於日本放棄戰爭權的條款。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首相。田中在任致力於建立和改善中日關係,於1972年9月25日率團訪華,29日正式宣布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從而結束了兩國間長期的對立。
田中內閣統治期間,日本麻煩不斷,首先是由1973年實施的列島改造政策而使地價急劇上升,引發了土地投機風潮,後來又行擴大福利政策,導致政府財政支出的急劇膨脹,時又值1973年11月的石油衝擊,日本遂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從而促成田中於1974年11月26日辭職,由三木武夫繼任總裁,並於12月1日組成內閣。
由於自民黨奉行“金錢權勢政治”遭民眾批判,上台後的三木內閣不得不順從民意對此做了幾次重大調整,從1975年4月至1976年10月做出了對政治資金、公職選舉、防務計劃等法案的修正或訂立。1976年2月4日暴露了洛克希德公司行賄案,前首相田中角榮涉嫌被捕,該案導致自民黨的威信急劇下降,成了當年12月5日日本第34屆大選自民黨敗北的直接原因,三木因此引咎辭職。
繼任首相福田糾夫上任後於1977年1月建立自民黨改革本部,采取一係列措施對自民黨進行整改,但是黨內的派閥活動卻屢教不改,依然故我。麵對“窩裏鬥”再加上沒能止息日本經濟的“滯脹”局麵,福田不得不在1978年12月28日的總裁競選中退出,大平正芳獲勝。大平任內,在整頓黨務和經濟方麵均無大起色,卻因操勞過度在1980年6月因心髒病突發而去世,1980年7月由鈴木善幸內組閣。他在任期,政績平平。1982年11月27日又由中曾根康弘出麵組閣。
中曾根上台後,雄心滿懷,豪氣衝天。他要對戰後“進行總決算”,“通過行政改革進行大掃除”,使日本成為“政治大國”或“國際國家”,甚至要分擔西太平洋的防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