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1)(1 / 3)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是這次戰爭的戰敗國。二戰後,在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占領的情況下,聯邦德國是在地方和州重建後才成立中央政權的。1949年5月23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這隻是德國的一部分。聯邦德國成立初期,由於占領法規的存在,聯邦政府沒有外交主權,內政也受監督。1954年10月,聯邦德國與美英法意等九國簽訂了“巴黎協定”,取消了占領法規,至1955年聯邦德國正式獲得主權國家地位。從此以後,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後至1963年,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領袖康拉德·阿登納連續四屆擔任政府總理,被稱為“鐵腕人物”。在他的統治時期,德國得到奇跡般的發展。

阿登納執政後,經過利害的權衡,選擇了親西方的道路,並於1951年5月2日成為歐洲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還通過努力,在1954年10月,加入西歐聯盟和北約。

阿登納使聯邦德國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經濟上的迅速發展和外交上的成功,使他贏得了聲譽。

但是他的對內政策卻不受歡迎,主要原因是他不信任其內閣成員而又在後麵操縱他們。1963年10月,由於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內實力人士的反對,他被迫辭去總理之職,由路德維希·艾哈德繼任。但是,由於艾哈德缺乏阿登納那樣的堅強意誌和政治手腕,又無力製止基督教民主聯盟內部嚴重的派係鬥爭,同時經濟政策也不能奏效,在自由民主黨的大力反對下,艾哈德內閣於1966年10月倒台。

艾哈德倒閣後,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庫特·基辛格接任總理,重新組閣。在他的任期,由於采納了社會黨人席勒的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使經濟取得成效。1969年議會選舉,社會民主黨成為執政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勃蘭特出任政府總理。

勃蘭特上台後,推行“新東方政策”,即在加強與西方合作的同時,積極同東方達成諒解;承認戰後歐洲現狀,改善與蘇聯及東歐關係;承認兩個德國並存的局麵,發展相互間的關係。由此揭開了東西方緩和的序幕。

勃蘭特的東方政策,給西德帶來巨大好處。在內政上,勃蘭特也進行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改革,其中心是給人民更大的民主,從而在國內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正當勃蘭特處於輝煌巔峰之際,卻發生了一件令其難堪的事件:由於他的失察,任命了實際上是東德間諜的貢特·紀堯姆擔任重要助手,勃蘭特被迫於1974年5月6日因此辭職。

勃蘭特辭職後,赫爾穆特·施密特繼任總理。他崇尚實幹,有實驗經驗,有能力,有決斷,是戰後社會民主黨最有能力的總理,在他治理下的德國比西歐各國都好。

施密特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取得一定成果。然而由於西歐經濟衰退,西德的經濟狀況也未能好轉,這成為影響施密特前程的一大原因。1983年,他的競選夥伴倒戈,轉而支持基督教民主聯盟,使他失去總理之位,赫爾穆特·科爾競選獲勝,出任總理。

在科爾任內,德國實現了統一。

在70年代以前的冷戰氣氛中要想統一德國是不可能的事。民主德國(東德)早在1963年就放棄了統一的主張,隻有聯邦德國(西德)一直堅持著德國統一的願望。而在科爾執政時期,聯邦德國的經濟繼續保持繁榮,為兩德的統一創造了堅實的基礎。科爾在1982年和1983年兩次重申德國必須統一的主張,強調德國不能永遠分裂。

1989年是個不平靜的年頭,從波蘭的團結工會爭取自由民主風潮開始,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巨變,風潮迭起,社會主義遭遇廣泛質疑。在此形勢下,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民主德國政局也急劇動蕩,大批公民通過第三國流向西德。11月9日,民主德國開放柏林牆,第二天,柏林牆被拆除。聯邦德國見時機已到,抓緊了德國的統一活動,民主德國也加以響應。1990年10月3日,德國終於重新統一。

但是,兩德統一後,德國經濟卻出現了衰退。經濟的不景氣和社會的不穩定也影響到政治的發展,科爾的執政聯盟議會黨的民意指數直線下降,這對黨內所定的科爾的接班人朔伊布勒參加1998年的選舉是個不好的消息。所以科爾隻得老將出馬,重新披掛上陣,再次競選,以他在兩德統一上的特殊貢獻所享有的崇高威信,或許尚能爭取個連任。但事與願違,科爾最終在1998年的大選中敗下陣來,由社會民主黨人施羅德接任總理,開始了德國的新曆程。

日本

二戰後,日本的政治和經濟經曆了10年左右的整肅與盤整。從1956年起,其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70年代初,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已占據世界第二位。然而日本的政治體製始終動蕩而低迷。尤其是相位頻繁更迭,從1955年到2000年45年間,日本更換首相21位,平均每任2年零1個月。以致《日本經濟新聞》曾發表社論說,日本的不幸在於“要換一匹馬騎騎,卻找不到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