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0)(1 / 3)

兩次大戰後,英國衰落了。在西方大國中,它現在的經濟總量已經滑到美、日、德、法之後,位居第五。也許因為這個“第五”,在國際事務中,它甘當美國的“哈巴狗”和“跟屁蟲”。同時,因為缺乏反殖民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洗禮,它與美國一樣有許多偏見。半個世紀以前,它們是冷戰的始作俑者;如今又有了新發明:反恐加反共,它們又成了“後冷戰時期”的先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力量均遭到很大的削弱。1945年7月的大選中,工黨的克萊門特·艾德裏取代了丘吉爾成了英國首相。工黨政府執政後麵臨的主要任務是醫治戰爭創傷,穩定和恢複經濟。“馬歇爾計劃”

幫助了英國的經濟恢複,出口有所增加,煤炭、電力、運輸等工業都有所改善,並且每個英國人都免費享受醫療、藥品、住院和護理等福利。

雖貿易逆差依然存在,但是50年代初的英國經濟情況比任何一個西歐國家都好,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

1951年10月,英國舉行議會選舉,保守黨戰勝工黨,溫斯頓·丘吉爾再任首相。1952年2月,英王喬治六世逝世,其女兒伊麗莎白二世繼承王位。

丘吉爾上台後,基本上保持了國有化政策,經濟仍持上升勢頭。他在任上值得炫耀的事大約就是由他宣布的英國在1952年2月26日成功地試爆了一顆原子彈,使英國成了在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丘吉爾由於年紀過大,身體又有病,因此退休,38歲就當過外交大臣的艾登於1955年4月被選舉為英國首相。可是艾登上台還沒怎麼施展拳腳,就因他的政府冒險出兵蘇伊士運河的政策失敗而導致他於1957年1月倒台。接任首相職務的是保守黨人哈羅德·麥克米倫。他對保守黨因蘇伊士冒險失敗受到各國譴責而對自己政府的前途毫無信心。然而英國在1957年5月爆炸了一顆氫彈使麥克米倫和英國渡過了難關。

1959年10月,英國提前舉行議會選舉,麥克米倫蟬聯首相之職。不久,英國經濟情況變壞,加之他的政府的一些政策失敗和1961年6月國防大臣普羅富莫的風月醜聞曝光,令保守黨的威信大損,麥克米倫也於這年的10月因病辭職。接任的是外交大臣霍姆伯爵。這個曾當過張伯倫私人秘書的首相思想保守,又是英國1956年出兵蘇伊士運河的吹鼓手,令保守黨威信大失,霍姆也在執政一年後因選舉失利而下台。在1964年10月的議會選舉中,工黨獲勝,哈羅德·威爾遜上台執政。在任上多有建樹的威爾遜信心十足,在其要求下於1966年3月提前舉行大選,並大獲全勝。可此後工黨執政的困難卻日益顯露出來,政績直線下滑,其威信也跌到穀底,因而在1970年1月的議會選舉中大敗於保守黨。保守黨的愛德華·希思登上相位。這位牛津大學畢業生性格孤僻冷靜,喜好音樂。他上台後,為給英國在新的世界中占有一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謀求加入歐洲共同體,並於1971年如願以償。但是他在1973年遇到了一件棘手之事。國際石油價格在這年上漲,英國煤礦工人看到機會,便舉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希思錯誤估計全國會支持他,因此他拒不向工人讓步,並於1974年2月提前舉行大選,結果工黨僅比保守黨多得五個席位,威爾遜勉強再次執掌英國權柄。

威爾遜這次任期正值英國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他采取嚴厲措施以防止危機的深化。同工會簽訂社會協定,把工資增長率限製在每年的10%。1976年3月,他以年邁為由宣布退休,其職位讓給了比他還年長4歲的卡拉漢。

卡拉漢頭兩年的政績還不錯,石油產量奇跡般地連年增長,國家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但他對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兩個地區的民族主義分子沒有安撫好,工會對政府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1978年冬,罷工又起,使政府威信下降。眾議院在1979年3月通過一項不信任案,把他趕下了台。

1979年5月,在英國的議會選舉中保守黨獲勝,從而產生了西歐第一個女首相,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這位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入主唐寧街10號後,大刀闊斧地整頓和改革英國經濟:緊縮公共開支,控製貨幣供應量,限製工會權力,進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改革福利製度,並把控製通貨膨脹放在政策的首位,以期重振英國經濟。

撒切爾夫人的改革使英國的情況向好的方向轉化。由於她經濟政策的成功,保守黨在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兩次大選中均戰勝工黨,使她兩度蟬聯首相,打破了20世紀英國政治史的紀錄。

在對外關係方麵,撒切爾夫人也有所建樹,為她贏得了聲譽。

撒切爾夫人在她的第二任期內同中國談判解決了香港問題,並於1984年12月19日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共同聲明,規定英國在1997年將香港歸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