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1992年,有近三分之一的黑人處於生活貧困線下,失業率高達14.2%。
在布什任上還發生了一件曆史性的重大事件:1990年8月2日夜2時,好戰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令他的大軍須臾之間就將毗鄰小國科威特吞並。這種隨意踐踏國際法的無法無天行為導致了聯合國的幹預。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多次向薩達姆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於1991年2月17日夜對伊拉克展開了一場以“沙漠風暴”為代號的打擊行動。這場高科技戰爭僅用11天就將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極為慘重。
但是,在1992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執政了12年的共和黨最終敗於民主黨,46歲的比爾·克林頓擊敗68歲的布什榮登總統寶座。這是二戰後出生的美國新一代政治家主政白宮的曆史性事件。克林頓滿懷信心地向世人莊嚴宣告:這是“一個偉大的開端”,他將實現“變革”諾言,重振美國雄風。
從以後克林頓的兩任政績來看,他並非言過其實。他雷厲風行地以他的“新自由主義”手段幹預經濟,大刀闊斧地裁減白宮職員,並降低留用人員薪金的6%—9%。這些取得成功的決策使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連年下降,經濟由緩慢複蘇轉向加速增長。憑著這些驕人的成就,克林頓在1997年再度榮膺總統之職。
在克林頓繼續履職期間,美國經濟還是在平穩中穩步增長,同時美國也進入了信息社會。但正當克林頓在政壇上政績卓著、如日中天之際,他在2000年爆出了和萊溫斯基的性緋聞而遭國會彈劾,弄得沸沸揚揚,舉世皆知。
克林頓雖鬧得狼狽不堪,但他的總統之座最終得以保留。他在2001年任滿卸任後,其位由美國第41任總統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接替。小布什上任伊始,一改克林頓較為溫和的外交政策,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一度造成緊張與被動。正當世人對其拭目以待看他如何再行動作之時,美國卻遭到了建國200年以來空前的大災難。
2001年9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8時50分(北京時間20時50分),紐約最高建築物美國昔日工業文明的經典象征———世界貿易中心的兩幢大樓突遭恐怖分子的飛機襲擊,轟然坍塌,轉眼變成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五分鍾後,又一架飛機撞擊了位於華盛頓郊區的美國國防部所在地的五角大樓,造成大樓的一角部分倒塌。
同時,在作為美國外交政策最高執行機構的國務院和美國國會大樓群附近又出現汽車炸彈等恐怖事件。10時,從芝加哥飛往紐約的聯合航空公司93號航班在匹茲堡市東南130公裏處墜毀,機上45人遇難。
“9·11”事件除了給美國造成了難以估算的經濟損失外,另造成近4000人死亡,這些人員涉及到世界80多個國家。事後美國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將襲擊事件的罪魁禍首鎖定為原籍沙特阿拉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恐怖大亨烏薩馬·本·拉丹。這個恐怖魔鬼從1992年起曾給美國製造過六次噩夢。他因惡行被沙特於1994年4月取消國籍後,又被奉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收留,並以那裏為基地,訓練了分別來自埃及、沙特、黎巴嫩、也門、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斯、蘇丹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恐怖分子3萬多人。美國早就想鏟除這顆世界毒瘤,直至遭受這次空前的大劫難,美國才痛下決心,聲稱要對製造這次恐怖襲擊事件的恐怖分子以及容留這些恐怖分子的國家政權予以毀滅性的打擊,尤其對拉丹更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在與收留拉丹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多次交涉要其交出本·拉丹無果的情況下,美國和英國於阿富汗當地時間2001年10月7日20時57分開始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
美國這次反恐戰爭是繼1991年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10年後的又一次高科技戰爭,塔利班政權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終難挽回敗局,在堅持反抗了近兩個月後其政權被徹底摧垮。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下,阿富汗新的臨時政府於2001年12月22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宣布成立。但是塔利班首領奧馬爾和恐怖大亨拉丹至今卻下落不明,生死難測。
目前在外交政策上,美國盡管強調把世界劃分為親恐反恐兩大陣營,但實際上,“9·11”前的政策並無改變,例如把中國視為美國雄霸全球大略的主要障礙,美國在菲律賓和中亞建立軍事基地,是延續包圍中國的戰略。有人把這稱為“後冷戰時期”。“9·11”前,美國軍事預算相當於全球九大軍事支出國的總和;“9·11”後,又增加1000億美元,達4000億美元。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