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9)(2 / 3)

肯尼迪上任後大刀闊斧地推行發展經濟、減少失業、穩定物價的政策,提高最低工資、大量撥款改建城市貧民窟、實行醫院計劃、援助教育事業、實施農業計劃、發展空間技術、改善社會保險和民權立法,這些措施均取得了相當成效。1963年美國經濟充滿生氣,就在肯尼迪信心滿懷地要爭取連任,進一步實現他的“新邊疆”計劃時,卻不幸於這年的11月22日中午在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

肯尼迪遇難後,時任副總統的約翰遜隨即繼任總統,他宣稱要做好肯尼迪的未竟事業。1964年約翰遜通過大選獲勝再任總統,他提出要將美國建成所有人都能滿意與自由的“偉大社會”。為此,他將要做的很多事都形成法令,而且絕大部分都得以通過實施,他的立法成果堪與羅斯福新政的立法成果相媲美。

60年代初期,美國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到60年代中期以後,約翰遜政府不斷將侵越戰爭升級,加劇了同蘇聯的軍備競賽,造成了龐大的政府開支導致通貨膨脹日益加劇,最終使約翰遜聲望陡降而放棄了1968年的總統競選。後來,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鬆競選獲勝,於1969年1月就任美國第37屆總統。

尼克鬆上台後,要想使美國盡早地從越戰泥潭中拔出來,蘇聯尤其中國這座門檻必須要翻過去。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得不屈尊與中國建立邦交。因此,1972年2月尼克鬆訪華,實現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1973年1月美國與越南簽訂了結束“越南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

美國政府將50萬軍隊撤出越南的同時,也把駐亞太地區的總兵員由90萬人減為24萬人。這使尼克鬆贏得了普遍的支持。

1972年,尼克鬆再次當選,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他任期未滿就因“水門事件”於1974年8月8日很不體麵地辭職下台。

尼克鬆辭職後的總統之位由副總統福特接任。這是一位保守派分子,接任後政績平平,然而卻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又勉強勝出。福特再次主政後無大建樹,所以在他的任期內舉行的總統大選中為民主黨人卡特所擊敗。這是自1932年胡佛失利以來的在職總統第一次競選失敗。

卡特上台伊始就強調其政府將與尼克鬆式的“帝國主義總統”決裂,他要做一個“美國人民的總統”。然而決心雖大,運氣卻不好。由於70年代的石油危機沉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導致失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結果引發了煤礦工人大罷工。

在外交關係上,卡特於1979年1月1日終止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與中國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但是,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蘇關係又趨惡化,冷戰升級。尤其1979年10月在伊朗風波中關於美國63名人質問題處理失當,使他在美國公眾中威信大失。另外,卡特政府又連遭通貨膨脹、經濟危機及石油價格再次上漲的打擊,這些都成了卡特再度競選敗北的催化劑。

1980年,共和黨的羅納德·裏根以巨大優勢擊敗卡特,成為美國第40任總統。為了同蘇聯爭奪空間優勢,裏根於1983年3月23日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即後來為人們所熟知的“星球大戰”

計劃。這種耗資巨大的計劃是美蘇核軍備競賽的必然結果。裏根1985年第二任期的開始差不多是蘇聯的戈爾巴喬夫升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時候。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對外政策的主導下,兩國坐在了桌旁進行了艱苦的談判,最終於1987年12月8日達成了裁減核軍備的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導彈條約,改善了兩國的關係,使美蘇出現了新的有限的緩和。但在裏根任期,美國繼續實行幹預第三世界的政策,進一步強調“兩極世界”的概念,支持親美和親西方政權,在第三世界逐漸壓縮蘇聯的勢力範圍,援助非共產黨遊擊隊,培植勢力與蘇聯抗衡。

在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人喬治·布什當選。他在1989年1月就任總統後,國際風雲突變。東歐巨變、兩德統一、伊拉克戰敗、華約解散、蘇聯解體,所有這些,使美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這無疑是美國外交策略上的成功。

美國在外交上雖然獲得了成功,國內的矛盾卻日漸加劇,最突出的要算財政赤字扶搖直上。布什雖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卻總難見效,從1990年7月起,經濟更是陷入衰退之中。另外,種族矛盾也是布什政府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美國這個自詡高度平等自由的國度裏,黑人的地位和處境卻很是令人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