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拒絕予以承認,阻撓其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對其實施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而蘇聯卻一向對中國人民及其革命持友好和支持態度,因此,在毛澤東鮮明的“一邊倒”方針指導下,中國同蘇聯在1950年2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該條約的簽訂在兩極對峙的冷戰時期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通過決議指斥朝鮮進攻韓國,美國宣布出兵參戰,帶領由1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攻打朝鮮。在戰火燒到了邊境的緊急情況下,中國於1950年10月25日派遣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軍並肩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並於1953年7月7日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保衛了朝鮮,保衛了中國的安全,而且也為社會主義陣營在亞洲築起了一道堅固的抵禦資本主義陣營戰爭威脅和軍事侵略的牢固防線。
眾所周知,二戰末期,美國就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此後,美國就對世界和平進行核訛詐,使社會主義陣營籠罩在核威脅的陰影下。為了打破美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蘇聯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在原子科學家的努力下,終於在1949年8月23日成功地進行了震動全球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掌握了原子武器的生產技術,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
核壟斷的打破演變成了核競賽。1952年11月1日,美國又引爆了一顆威力比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大600倍的氫彈。1952年10月3日,英國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蘇聯不甘示弱,於1953年8月12日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後來,中國於1962年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此後,又成功地試爆了氫彈。
核競賽最終在1962年10月因古巴“導彈危機”差點釀成兩大陣營之間毀滅全球的核大戰。隻是在美蘇兩國首腦手伸向核按紐時理智發現,才最終避免了人類遭到滅絕性的慘禍。這也是冷戰至極的表現。
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在冷戰中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1953年,美國和法國侵略軍分別在朝鮮和越南奠邊府戰場上告敗。1962年法國二挫於阿爾及利亞,1973年美國又二挫於越南南方。殖民統治和軍事顛覆的失敗讓帝國主義國家備感屈辱,更使其右翼政客們技癢難耐。1980年,美國右翼勢力的代表、共和黨人羅納德·裏根當選總統,他把“兩極世界”的概念發揮到了極點。1983年3月23日,為了同蘇聯爭奪空間優勢,裏根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即後來人們熟知的“星球大戰”計劃。這種耗資巨大的計劃最終把蘇聯經濟拖到了崩潰的邊緣。與此同時,裏根政府大力支持親美和親西方政權,在第三世界逐漸壓縮蘇聯的勢力範圍,援助非共產黨遊擊隊,培植各種勢力與蘇聯抗衡。
但堡壘最終在內部被攻破了。1990年底蘇聯解體,45年前的“脫軌”現象在東歐重演:幾乎是自覺地、自發地或機緣造就地要求脫離蘇聯社會主義支配的“黑色風暴”,席卷歐洲大陸。從此,冷戰與兩極格局不複存在了。美國的霸權地位也更加牢固了,不是它用槍指著各國政府,而是各國政府(特別是第三世界政府)代表的是一小撮精英階層的利益,樂於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與美國所代表所統領的全球力量合作。
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霸權主義通過聯合國、北約、布雷頓協議等體現出來。但冷戰下的兩個對壘陣營把美國一統天下的夢想打破了。後來,東歐巨變、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了,美國霸權與單邊主義首次在全球延伸。“9·11”以後,美國以“反恐”取代“反共”(沒有反完的“共”都納之於“恐”),掩飾它直接操控世界的企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進入長期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發生第三次企業合並高潮,進一步加強了壟斷集中的程度,促進了經濟的長足發展,直到9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
但是,美國在國內大搞經濟建設的同時,於五六十年代又對社會主義陣營進行冷戰。杜魯門時期,是美蘇冷戰的開始,對外實行冷戰同其國內掀起的反共反民主浪潮密不可分,而國內反共反民主措施實際上是對蘇冷戰的溫床。在杜魯門第二任內,曾實施了《史密斯法》、《麥卡倫法》
等反共法案,大量迫害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
1952年,共和黨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
他在任期內推行了一些社會和經濟改革,如擴大了社會保障的津貼,擴大了失業保障範圍,建造公共住房和清理貧民窟,提高衛生和醫療福利,為年逾60的老人提供醫療幫助,開鑿大湖區與大西洋間的運河,建設州際公路係統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在政治上,艾森豪威爾卻堅持反共政策,繼繼進行迫害進步人士的所謂“忠誠”調查,使選民感到失望。在1960年的大選中,共和黨敗北,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當選總統。這是一個隻有43歲精力充沛的人,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在競選成功之後,躊躇滿誌地說:“火炬已傳到新一代的美國人手中。”他要開拓“新邊疆”,號召建立“全球大聯盟”以反對“暴政、貧困、疾病和戰爭本身”這些人類共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