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8)(3 / 3)

後來,因為英國經濟困難,這副“擔子”就由美國挑了起來。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一篇外交谘文,其中他以“希土危機”,希臘的“生存”受到共產黨的“恐怖主義活動威脅”,如果歐洲產生動蕩,“對全世界都有災難性”等為由,要求美國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和派遣軍事人員。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現,標誌著戰後美蘇冷戰的開始。

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和加深,美英和蘇聯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愈發不可彌合。

德國被一分為二的命運在所難免。

德國在二戰後被美、蘇、英、法分區占領。但是美國在1948年2月卻破壞四國對德國的管製協定。蘇聯於1948年3月20日憤而采取反擊措施,通知美方,蘇方從4月1日起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證件、貨運物品,並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道實施交通管製。接著,6月下旬美英和蘇聯分別對各方的占領區實行“貨幣改革”,這最終成為“柏林危機”的導火線。國際局勢隨之緊張起來,出現了戰後東西方關係緊張的第一次冷戰高潮。這年年底,雙方都在柏林的轄占區建立了市政機構。由此,大柏林市被一刀劈為兩半,變成了東西方冷戰的前沿陣地。

隨著冷戰的形成,“恐蘇”、“恐共”症成了美國和西歐統治階級的心病。為了防止“共產主義西進”,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國在1948年3月17日締結了為期50年的《合作和集體防禦條約》(即布魯塞爾條約),同時成立了外長協商委員會和西方聯盟防務委員會。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表示“全力加以支持”。此前,美國已經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現在,幹脆就將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軍事機構並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歐盟軍最高司令部,又在1955年5月6日,將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正式改為西歐聯盟。

1949年1月20日,競選連任的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就提出了“新的大膽的計劃”,施放“共產主義威脅”論。他針對世界上的窮困現象說,共產主義是在“貧困和不滿的土壤裏蔓延滋長的”。

為了“向人類自由得到保障的世界邁進”,隻有靠美國的資源和力量才能辦得到。杜魯門重新當政不久,又提出了“第四點計劃”。所謂“第四點計劃”,說白了就是要花大票子去對外搞“技術援助”,迫使受援國圍著美國的指揮棒轉,最終達到推動美國實現侵略擴張的政策。

中國革命的勝利使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尤其是新中國“一邊倒”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更對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猛烈的衝擊。美國提出要在亞洲“一切可能的地方”

遏製“共產主義的影響”。為了加強對蘇冷戰的戰略地位,美國形成了在亞太地區建立新月形軍事包圍圈的初步構想,並在1953年和1954年分別與韓國和台灣訂立《共同防禦條約》,拚湊“東北亞防禦聯盟”。1954年9月上旬,又拚湊“東南亞防務集團”。至此,煞費苦心的美國終於建立起一個從大西洋經中東到太平洋的以“遏製”

共產主義為目標的軍事條約網。

與此同時,美國在經濟上也對社會主義陣營築起了一道道壁壘。經美英法秘密策劃,1950年1月1日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戰略物資封鎖和禁運。

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封鎖,蘇聯也在1949年1月和1950年9月與保、匈、波、羅、捷、阿、東德等8國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即“經互會”)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地區性組織,形成了與西方世界市場“平行”的社會主義世界市場。到1978年,經互會已發展至11個成員國並另有9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經互會”的成立,在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等方麵起過積極的作用。

為了打破西方陣營的軍事封鎖和武力威脅,在1955年5月9日聯邦德國(西德)正式加入北約後,蘇聯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於同年5月14日在波蘭華沙締結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通稱“華沙條約”)。條約決定建立“武裝部隊的聯合司令部”,如若任何一個締約國遭武裝進攻,全部締約國有責任和義務立即給予援助,以保障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全。

華沙條約的建立使東西方之間最終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使兩大陣營的對峙具有強烈的軍事對抗色彩,也使冷戰氣氛達到了高潮。這種反封鎖反霸權的行動不僅表現於東歐,在亞洲的表現也很突出,著名事件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和中朝共同抗擊美國的武裝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