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素有“美洲地中海”之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二戰前,這裏隻有古巴、海地、多米尼加三個名義上獨立的國家。大戰後,隨著拉美民族民主運動潮流的高漲,從1962年至1981年,加勒比海地區諸國紛紛擺脫殖民統治,爭得了民族獨立。它們是: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巴巴多斯、巴哈馬聯邦、格林納達、蘇裏南、多米尼加聯邦、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伯利茲、安提瓜和巴布達。這些新獨立國家的政權,絕大多數掌握在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手中。
冷戰和兩極格局
20世紀下半葉,即1990年以前,是所謂“冷戰時期”。
它是一個讓帝國主義國家備感屈辱和右翼政客技癢難忍的時代。法國1953年一挫於奠邊府,1962年二挫於阿爾及利亞。美國1953年一挫於朝鮮,1973年二挫於越南。自60年代以來,凡是有社會良知的人,全都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於是為了洗刷恥辱,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最終顛覆了兩極格局,對世界頤指氣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影響世界進程的要事莫過於冷戰的興起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形成。
德國和日本相繼投降後,美英蘇聯盟的基礎已不複存在,政治裂痕日益擴大並最終公開破裂。其實,大戰還沒結束,美蘇之間的芥蒂就已現端倪。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死於腦溢血,總統杜魯門繼任後立即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開始染指東歐事務。這時的美國正處於實力的巔峰,妄圖把全世界置於它的支配之下,杜魯門一直宣稱:“美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導地位。”但是經過大戰洗禮的蘇聯已經強大起來,決不仰人鼻息,對美國的恫嚇根本不予理睬。斯大林甚至說,隻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而西方卻攻擊說,斯大林的講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尤其是美國認定蘇聯是它實現世界霸權的惟一障礙。而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就來得更加具體而直接。他在1946年2月向美國國務院提出一整套遏製蘇聯的理論和政策。他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形如冰炭,是水火不相容的,蘇聯是政治上的“敵手”而非“夥伴”。他指出,蘇聯對外部資本主義世界有一種傳統和本能的不安全感,它的政策目標是力求分裂和削弱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和影響,並極力擴大它的勢力範圍。因此,美國必須擁有足夠的武力以遏製它。凱南的觀點成了美國遏製蘇聯發動“冷戰”的理論依據。
在美國看來,共產主義是“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在任何地方發生的每一變動中,我們總能看到‘莫斯科共產主義’在插手”。
杜魯門登上美國總統寶座後,之所以敢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就是自認為有“撒手鐧”原子彈,再就是還有個堅定的英國夥伴。早在二戰後期,丘吉爾就對戰後歐洲的前景擔憂。1945年5月12日他給杜魯門寫信說:在東歐各國,“一幅鐵幕已降落在他們陣地上”。1946年3月5日,他發表了後來被稱之為“鐵幕演說”的題為“和平砥柱”的反共演說,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理論。他在演說裏說蘇聯在它的勢力範圍和西方之間落下了一層鐵幕,而“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更是他的“名句”。在演講中,他進一步論證說,對蘇聯的“權力和主義的無限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要美國負起對“未來”的責任,聯合起來共同反對“鐵幕”後麵的國家。他將他的對策概括為“全麵戰略觀念”,其核心就是英美應該結成同盟。
丘吉爾的這篇“鐵幕演說”成了美國發動冷戰的序曲。
然而斯大林毫不示弱,他在1946年3月13日嚴厲譴責丘吉爾,回擊丘吉爾是又一個希特勒。他斷言:“毫無疑問,丘吉爾先生的方針是進行戰爭的方針,號召同蘇聯進行戰爭。”
從此,杜魯門和丘吉爾認定的“鐵幕”關起,而由他們一手製造的遏製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序幕卻悄然揭開。
到1946年夏秋之交,杜魯門政府的全球戰略設想已日臻統一和成熟。為了達到“遏製”目的,美國政府還強調“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大到足以抑製蘇聯”,並製定了相應的經濟和軍事計劃。
對蘇“遏製”首先在希臘發生。1946年,英蘇支持的希臘兩大派爆發全麵內戰,為了地中海地區的利益,英蘇當然都不能掉以輕心。
希臘和土耳其扼東地中海,地處國際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裏一直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可是希臘共產黨卻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所以英美極為擔心共產黨人在希臘攫取政權。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麵看,英美都不能讓希臘和土耳其落入蘇聯的控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