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主要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加納(原黃金海岸)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第一個贏得獨立的國家。然而直到二戰後在克瓦米·恩克魯瑪的領導下,加納人民才最終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桎梏。1949年6月,恩克魯瑪組織了“人民大會黨”,提出民族自治要求,組織總罷工和示威遊行,遭英國總督逮捕。1951年人民大會黨在選舉中贏得了立法議會所有的選票,英國殖民政府迫於壓力釋放了恩克魯瑪,並任命他擔任政府部長。在1956年的大選中,恩克魯瑪領導的黨再次獲勝,要求獨立的呼聲高漲,英國被迫於這年9月同意黃金海岸取得自治領地位。1957年3月5日,黃金海岸獲得了在英聯邦內的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
尼日利亞是西非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和曆史悠久的國家,二次大戰後,尼日利亞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自決和獨立的鬥爭逐步走向高潮。1960年尼日利亞獲得獨立,但由於種族衝突,最終導致了動亂。
20世紀50年代,剛果人民爭取獨立的運動迅速發展,出現了卡薩武布、衝伯、盧蒙巴和吉曾加分別領導的四個政治派別。在人民起義鬥爭的衝擊下,比利時政府被迫同意剛果獨立。在1960年的選舉中,不同政見的黨派組成了聯合政府,由卡薩武布任總統,盧蒙巴任總理。新政府把1960年6月30日定為獨立日。1965年10月,蒙博托發動政變,控製了全國,把利奧波維爾改名為金沙薩,將剛果改名為紮伊爾。從此,蒙博托統治紮伊爾長達30多年。
1996年10月,紮伊爾人民揭竿而起,於1997年5月推翻了蒙博托政權。5月17日,卡比拉將紮伊爾改稱剛果民主共和國,並自任總統。
英國殖民地烏幹達在戰後爭取國家獨立的道路更是充滿了艱難。1946年烏幹達民族解放運動出現高潮,以後曆經16年堅持不懈的鬥爭,英國被迫同意烏幹達於1962年10月9日在英聯邦內實現獨立,1963年10月烏幹達共和國成立。
1960年8月13日從法蘭西共同體內獲得獨立的中非共和國,剛剛建國五年就被吉恩·博卡薩上校於1965年12月發動政變推翻。中非共和國改名中非帝國,博卡薩奪取政權後於12月4日廢棄共和複辟稱帝。他執行反動統治,生活腐敗奢靡,性情凶殘暴戾。他雖然實行一邊倒的親法政策,還稱戴高樂為“義父”,但還是在1979年被法軍趕下台。此後中非再行共和。
盧旺達和布隆迪在比利時統治時期是比利時事實上的第五個省,二戰後,在民族解放運動中先後獲得獨立,他們都由少數民族圖西族人統治著胡圖族人。但是,由於比利時統治時期挑動民族不和的陰影不散,致使兩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民族仇恨日深。冷戰結束後,這兩個國家都出現了文官統治,局勢漸趨好轉。但在1994年4月6日晚,兩國總統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同時罹難,這又成了兩族之間大開殺戒的導火索。在盧旺達爆發的一場持續數月的部族大屠殺中約有50萬人成了冤魂。1996年7月25日,布隆迪發生軍事政變,圖西族人皮埃爾·布約亞任總統,開始奉行民族和睦政策,民族矛盾漸趨緩和。
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原來都是英國殖民地。戰後,在坦噶尼喀人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壓力下,英國同意其1960年起享有有限自治權。隨後舉行大選,大選中尼雷獲勝,1961年12月宣布獨立,成立了坦噶尼喀共和國。鄰近的小島桑給巴爾也於1963年12月10日獲得獨立,但一個月後,政府在人民起義中被推翻,建立了桑給巴爾共和國,1964年4月與坦噶尼喀合並,改稱坦桑尼亞。
與坦桑尼亞毗鄰的肯尼亞在戰後為爭取民族獨立也同英國殖民者展開了英勇鬥爭,但卻遭到殘酷鎮壓。最為世人矚目的是1952年爆發的武裝起義“茅茅運動”,堅持了4年最終在1956年被英軍打垮,起義軍司令基馬提被俘,在1957年被絞死。其後,喬莫·肯雅塔領導人民繼續為肯尼亞獨立而鬥爭,英國被迫於1963年5月允許肯尼亞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亞宣告獨立,肯雅塔任國家首腦。
與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隔紅海相望有一翹首尖角被稱為“非洲之角”,在那裏分布著埃塞俄比亞、厄裏特尼亞、吉布提和索馬裏等國。早在1941年,埃塞俄比亞就獲得了獨立,它是非洲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但1973年底格爾省發生了饑荒,引發了人民起義,並在1974年轉變為革命,皇家軍隊被擊垮。這年3月,塞拉西被廢黜,以83歲之身被關進大牢。1977年2月,海爾·門格斯圖掌握了政權,宣布建立人民共和國。1990年門格斯圖政府被“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推翻,這時,厄裏特尼亞分裂與獨立戰爭爆發,並一直堅持到1993年,焦頭爛額自顧不暇的埃塞俄比亞終於同意其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