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勝法軍後,中、蘇、美、英等國召開日內瓦會議,規定法國從越南撤軍,尊重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但是美國背信棄義,置日內瓦協議於不顧,從1955年起分別在越南、老撾扶植親美傀儡政權和極右勢力。1958年顛覆富馬聯合政府,挑起老撾內戰;1961年對越南發動“特種戰爭”。1964年4月19日再次顛覆老撾民族聯合政府,並隨即開始轟炸老撾解放區。次年又對越南北方進行大規模連續轟炸,還大量增兵南越,將侵越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1970年3月18日,又策動柬埔寨朗諾集團發動政變,接著美軍和南越偽軍不斷入侵柬埔寨。柬埔寨人民經過長期艱苦的鬥爭,於1975年4月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越南人民也迫使美國從南越撤軍,1975年4月西貢解放,越南抗美鬥爭最終贏得了勝利。在此形勢下,老撾人民於1975年5月至8月開展奪權鬥爭,推翻親美右派集團,取得全國勝利。
在印度支那三國人民鬥爭勝利的鼓舞下,太平洋諸小國也積極奮起爭取民族獨立。在海灣和阿拉伯半島地區,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以色列是在50年代獲得獨立的國家。60年代,繼科威特獲得獨立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先後擺脫殖民統治。70年代初,又有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蘇丹國、馬爾代夫、新加坡、文萊等國先後宣布獨立。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外,遼闊的大洋洲尚有1萬多個島嶼長期處於列強的統治之下,六七十年代在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諸島國人民也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西薩摩亞、瑙魯、湯加、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基裏巴斯、瓦努阿圖等眾多島國,最終成為享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拉美與非洲的解放大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被壓迫和奴役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但西方殖民者並不甘心就此退出統治舞台,於是便把它們的慣用伎倆———挑唆、金錢引誘,還有動亂和貧窮轉送給了亞、非、拉美。從而使各國,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國家的獨立解放道路充滿了血淚與艱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立即高漲起來。
埃及長期飽受英國殖民者之苦,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不斷進行示威遊行和集會。1946年2月,成立了“工人學生聯合會”,並把2月21日定為“英國滾出埃及鬥爭日”。1950年1月,埃及華夫脫黨主張修改1936年英埃條約和英軍從埃及撤出,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並在選舉中獲勝,於1951年1月組閣。在強大的民族運動推動下,同年10月15日議會通過了廢除1936年英埃條約和取消關於英埃共管蘇丹協定的法案。但是,英國不僅拒絕接受,還夥同法魯克王朝的反動勢力殘酷鎮壓人民的愛國運動,引起了人民更大的反抗,法魯克王朝終於在1952年7月被以納賽爾和薩達特為首的革命者所推翻。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成立,不久由納賽爾出任總統。
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人民獲悉德國投降的消息後,各大城市的居民湧上街頭,歡慶勝利,同時喊出了“打倒殖民主義”、“獨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等口號,遭到法國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光在塞蒂夫和格勒馬,示威群眾死傷就達4.5萬人。1954年7月,本·貝拉等民族主義者組成了“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後又改名為“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並組織武裝起義,把80萬法國殖民軍打得狼狽不堪。法國殖民者於1962年3月7日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行使自決權。同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本·貝拉當選為總統。
突尼斯是法國的保護國,1952年1月18日爆發了全國性的反法運動。1954年愛國人士組織了民族解放軍,進行武裝鬥爭,迫使法國在1955年6月3日簽訂了法突關於突尼斯內政自治的協定,建立了由突尼斯人組成的政府。1956年3月20日法國承認突尼斯獨立,並於1957年1月25日成立共和國。
同樣是法國保護國的摩洛哥早在二戰期間蘇丹穆罕默德·本·尤素福就要求修改1912年的《非斯條約》,不僅遭到法國的拒絕,還在1953年將其廢黜放逐。1954年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為武裝鬥爭。1956年3月2日法國被迫承認摩洛哥獨立,國名為摩洛哥王國,尤素福為國王。
北非蘇丹的獨立較之其他國家複雜。埃及7月革命後承認蘇丹人民有自治權利,無奈的英國隻好在1953年2月12日與埃及簽訂有關蘇丹的協定。後在蘇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壓力下,英國總督被迫於1955年12月辭職,蘇丹在1956年1月1日正式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