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6)(1 / 3)

1944年10月中旬,盟軍開始了攻取菲律賓的戰役。日本決定孤注一擲作最後拚搏。但由於缺少有經驗的飛行員,日軍組織了需要飛行員宣誓赴死的專門自殺性飛行突擊隊,並根據傳說故事中的“神風”———13世紀的日本因被“神風”所救而免遭蒙古鐵蹄的踐踏———而命名。他們駕機去尋找美國最大的艦隻,發現後便猛烈撞擊上去,與其同歸於盡。事實上這種自殺式空中兵團對戰爭進程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菲律賓戰役使日本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1944年底,盟軍以中國為基地發動對日本的空襲。盟軍有計劃的大規模輪番轟炸使大多數日本城市化為灰燼,僅在1945年3月對東京的大轟炸中,就有大約8萬市民喪生。

1945年8月8日蘇聯又對日宣戰,與中國人一起將日本霸占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打得繳械投降。日本遭受最慘的打擊是在它的“後院”———本土。1945年8月6日,美國一架單獨行駛的B—29式飛機把一顆相當於2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投到廣島,8萬多人瞬間死亡,無數人受了重傷。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又在長崎淩空而下。走投無路的日本隻好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投降協定,世界重又恢複了和平。此時正好是希特勒入侵波蘭6年零1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於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在德國紐倫堡開庭,對21名納粹德國首要戰爭罪犯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審訊,做出如下判決:戈林、裏賓特洛甫、羅森堡、斯特萊歇爾、納德爾、鮑曼(缺席在逃)等12名罪犯被判處絞刑;赫斯、馮克、雷德爾被處以無期徒刑;席勒赫、施佩爾被判處20年徒刑;牛賴特被判處15年;鄧尼茨被判處10年徒刑。被告巴本、沙赫特、弗裏切被宣告無罪,予以釋放。法庭還宣告德國政治領袖集團、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務處、黨衛處為犯罪組織。

從退庭後到行刑前,被告裏賓特洛甫、弗蘭克、鄧尼茨等先後上訴要求減刑,戈林則上訴要改絞刑為槍決,但均被駁回,維持原判。

1946年10月16日,國際軍事法庭對死刑犯處以極刑。淩晨1時11分,裏賓特洛甫第一個被套上絞索;2時許,10名死囚先後在絞刑架上結束了罪惡的生命。戈林則在臨刑前兩小時吞服氰化鉀死去。鮑曼“需追捕歸案後處死”,其餘罪犯皆投入大牢服刑。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舉行了舉世矚目的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犯的“東京審判”。審理采用英美法律,分立證和辯論兩個階段,也是一場手續繁瑣耗時長久的審判。審理期間共開庭818次,法官內部會議131次,有419位證人出庭作證,779位證人提供述書和宣誓口供,受理證據4336份,英文審判記錄48412頁;整個審判長達兩年半之久,耗資750萬美元。從1948年11月4日開始,法庭宣讀長達1231頁的判決書。判決結果如下: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鬆井石根、武藤章7人被判處絞刑;荒木貞夫、橋本欣五郎、畑俊六、平沼騏一郎、大島浩等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被判處20年,重光葵被判7年。至此,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罪犯的處理最終畫上了句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近50個國家結成的偉大民主力量同盟與妄圖稱霸和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義之間展開的一場殊死搏鬥,是迄今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它曆時6年,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戰爭的漩渦;戰火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麵積2200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兵力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收入的60%—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972第第1章戰後的世界

[公元1945年至200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近代以來形成的國際關係格局。在歐洲地位喪失的同時,美蘇崛起,發展成世界超級大國,形成美蘇兩極冷戰對峙的世界新格局。隨著西歐的複興、聯合,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的日益強盛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又逐步向多元結構的新時代過渡。

席卷歐亞的“紅色風暴”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歐洲和亞洲不少國家自覺、自發或機緣造就要求脫離全球資本主義支配的努力,誕生了一係列人民民主國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體係,這是世界政治格局變化中一個非常突出的“脫軌”現象。

還是在大戰接近尾聲之時,美英蘇三巨頭就在雅爾塔聚會,為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進行磋商。1946年7月底至10月中旬,又在巴黎召開和會,對戰敗國應負的戰爭責任做了處理。根據波茨坦協議精神,最初德國將由各國進行分治,後來由於大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最終卻於1949年在德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德意誌國家。戰敗國日本也於1945年9月22日在美國的一紙聲明下為其獨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