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6)(2 / 3)

戰前,美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強國。大戰期間,由於其本土遠離戰場,沒有遭到戰火侵襲,人力物力的損失相對較小,尤其是生產能力沒有遭到破壞,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後盾,它的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很快爬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尤其它手中握有“原子彈”這張王牌,更為其建立世界霸權墊足了底氣。事實上,這時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和美國相比,英國在大戰中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戰後,在聲勢浩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衝擊下,舊的殖民體係日趨瓦解,英國的殖民地相繼獨立。丘吉爾在1947年無可奈何地說:“我萬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國威望喪失和國運衰落。”

法國在大戰期間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政局動蕩不安。1944年8月24日,戴高樂率領法軍進入解放了的巴黎,在各階層人士的擁護下,他出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但在國家製度問題上,他同各政黨的分歧日益嚴重。1946年1月,他因增加軍費案被否決而憤然辭職。此後,法國政局動蕩,政府更迭頻繁。1954年6月,激進黨人孟戴斯—弗朗斯就任總理,他解決了同越南的衝突問題,緩和了同突尼斯、摩洛哥的矛盾,但他卻無法平息阿爾及利亞的解放鬥爭,而連年的殖民戰爭又使國家財政枯竭,經濟狀況惡化,遂使政權陷入重重困境。

飽嚐納粹專政苦頭的德國分治後,1949年5月23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由奉行親美政策以反共著稱的阿登納出任政府總理,是為西德。同年10月7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宣布成立,威廉·皮克為總統,是為東德。“冷戰”期間,本是同根的兩個國家卻成了美蘇兩大陣營鬥爭的前沿陣地。

意大利和德國不同,德國在無條件投降後中央政府的權力即完全消失,但意大利卻有一個得到承認的政府。1946年6月18日,意大利共和國宣告成立。1947年2月10日,意大利償付戰爭賠款3.6億美元,放棄非洲殖民地,隨後盟軍撤出意大利,意大利國家主權得以恢複。

蘇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國家遭受了嚴重損失,成千上萬個城鎮被毀壞,2700萬人死亡,物質損失總計達6790億盧布,相當於社會財富的三分之一。

但是,蘇聯作為戰勝國,在烈火中錘煉出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利用戰後所占據的有利戰略地位,使經濟迅速恢複,成為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和政治強國。

在戰爭結束階段,蘇軍揮師出境,在西麵占領了幾乎整個東歐和半個德國,先後建立了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8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東麵,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以巨大的軍事優勢雄踞歐亞大陸。1949年8月,蘇聯第一顆原子彈製造成功;1953年8月,又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的試驗,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國際威望大增,也成了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戰後初期,中國爆發三年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戰勝了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因其奉行社會主義製度,美國政府發表聲明拒絕予以承認,並竭力孤立新中國。而斯大林和他的蘇聯卻給予中國以有力的支持,除給予外交承認外,還給中國以經濟援助。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中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建國後的一個月內,先後與以蘇聯為首的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1949年12月,毛澤東率代表團訪蘇,與斯大林會談,並於次年2月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3個條約和協定。中國的大國大黨地位,注定了它以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中國相鄰的朝鮮於1945年8月15日在蘇聯的幫助下獲得了解放,但在美國的幹擾下,朝鮮也被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李承晚任總統;北部則以金日成為首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奉行的也是社會主義製度。

日本侵占越南後,於1945年3月建立了傀儡政權“越南共和國”。日本投降後,越南共產黨主席胡誌明領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末代皇帝日本傀儡保大,於1945年9月2日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但是越南建國後卻麵臨著非常複雜和困難的局勢。1946年2月,法國軍隊到越南去執行“防務”,並在美英支持下,妄圖恢複對越南的殖民統治。這年的11月下旬,法軍開始對越南發動戰爭,越南人民奮起抵抗。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給越南人民以很大鼓舞並成為其堅強後盾。越南人民經過艱苦的抗法鬥爭,終於在1953年在奠邊府打敗法軍,取得了基本勝利。但後來根據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為分界線,法軍向分界線以南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