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以來,斯大林一直要求他的盟友全方位進攻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其壓力。斯大林在整個1942年都未能如願,1943年也快過去了,還是沒有什麼動靜,斯大林開始對英美的用心極度懷疑。在這樣的背景下,為穩住中國和協調對日作戰並討論戰後有關問題,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議,並於1943年12月1日發表了有利於中國與亞洲殖民地人民、也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根本利益的《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二戰中美英蘇三國曾多次想舉行的首腦會晤在德黑蘭進行。會議就開辟第二戰場,東、西、南部發動戰役的規模和日期,蘇聯對日作戰,戰後對德國處置,建立國際組織,波蘭和芬蘭,殖民地和戰略據點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磋商。這次會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有著重大作用和影響,對加速法西斯的覆滅具有重大意義。
德黑蘭會議後,美國任命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盟國歐洲遠征軍總司令,加快了開辟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實行“霸王計劃”。
遠征軍投入了287.6萬人的兵力、7000艘艦船、1.1萬架戰機和2700架運輸機。
為了對付盟軍登陸,早在1942年9月,希特勒就下令從諾得角到西班牙海濱構築一道永久性抗登陸防線“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認為盟軍在加來地區登陸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加來就成了設防的重點。而盟軍恰恰將登陸的地點選在防禦較薄弱的諾曼底。
1944年6月6日6時,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開始了。上千架飛機不停頓地轟炸法國大西洋沿岸德軍的10個堡壘,投彈5800多噸;登陸前半小時,重型轟炸機和俯衝式轟炸機又集中轟炸了諾曼底海岸,投彈1700多噸。隨後是疾飛而來的3000名傘兵在敵後降落,破壞登陸點的敵人後方,構築陣地。同時,4000艘船隻運載著17.6萬名將士,在800艘戰艦護航下橫渡英吉利海峽,前方掃雷艇肅清諾曼底一帶海麵,並用浮標標出航線,使登陸部隊得以急速前進。6時30分,接近岸邊的無數小型登陸艇並排衝鋒,直指灘頭。運載重武器、大炮、坦克和工程設備的大型登陸艇,尾隨其後相繼抵達岸邊,兩棲坦克上岸後立即投入戰鬥。幸存德軍的抵抗難成氣候。至當日傍晚,美英軍隊在諾曼底半島塞納灣一側建立起5個縱深達10公裏的灘頭陣地,近10個師的部隊勝利登岸。希特勒吹噓的“大西洋壁壘”被突破了。
6月12日,盟軍灘頭陣地連成一片,進而向諾曼底中部推進。
不久又占領德軍西北部重要港口瑟堡。
7月25日,有“血膽將軍”之稱、時任英軍第3集團軍司令的巴頓將軍,開始實施他的“眼鏡蛇”作戰計劃。他的任務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區,但是他的進攻精神和運動戰速度終於把局部的突破變成了全麵運動戰,迫使德軍全麵撤退。盟軍乘勝追擊,長驅直入,進入法國心髒地區。
諾曼底登陸為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為解放法國和攻入德國掃清了道路,也標誌著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法西斯德國全麵反攻的開始。
在蘇軍大反攻和美英開辟第二戰場的有利形勢下,歐洲各國出現了民族解放戰爭的新高潮,而且也形成了打敗希特勒法西斯帝國的第三個重要戰場:1944年10月末,羅馬尼亞由於共產黨的努力和各進步組織的鬥爭,首先獲得解放;法國在以戴高樂為首的抵抗運動和其他團體的不懈鬥爭下,於1944年8月30日推翻維希政權,戴高樂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保加利亞的穆拉維耶夫政府在人民解放起義軍、遊擊隊、工人黨以及廣大工農的不斷打擊下,於1944年9月9日的一場大起義中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鐵托領導下堅持鬥爭,在1944年初已控製了全國大部分地區,於10月5日和蘇軍一道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5年解放全國;希臘民族解放鬥爭在經曆了一個曲折過程後,最終於1945年2月獲得了解放,但卻是恢複了君主政體;在蘇軍的幫助下,波蘭人民軍解放了波蘭,1944年7月22日,波蘭人民政權誕生;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堅持鬥爭,在蘇軍的支持下,全國於1945年4月4日獲得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和遊擊隊也在蘇軍的幫助下,於1945年5月解放全國;在意大利人民反對墨索裏尼傀儡政權的浪潮裏,共產黨組織了“加裏波第”遊擊隊加入到解放鬥爭中,同時全國罷工風潮迭起,1945年4月29日,北意的德軍投降,5月4日,意大利戰事結束。另外,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挪威、丹麥等國的抵抗運動也都出現了新的高潮,為本國的最終解放而艱苦鬥爭著。
戰爭的最終勝利已經在望,盟軍開始分割戰利品。1945年2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國巨頭在克裏米亞的療養勝地雅爾塔舉行會議,雖然他們的“歐洲解放宣言”滿是關於自由選舉等美麗辭藻,但他們互相之間的分歧卻都心知肚明。丘吉爾不信任斯大林,而羅斯福卻確信“喬大叔”(斯大林)將會慷慨相報。這次會議的主要結果是羅斯福和丘吉爾都接受了未來蘇聯對東歐的控製地位,作為回報,斯大林承諾退出地中海,不再支持依然忠於莫斯科的意大利和希臘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