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4)(3 / 3)

11月4日,德軍全線潰退,隆美爾率領殘部曾一口氣潰退了700公裏,才最終逃脫了蒙哥馬利的追殺。在這場為期12天的戰役中,德意軍隊損失坦克700多輛,大炮1000多門,軍用物資數千噸,德軍死傷2萬餘人,被俘3萬人。此役是英國對德作戰的首次決定性勝利,英軍不但扭轉了敗局,而且從此在北非戰場進入了戰略反攻的新階段。

阿拉曼大捷之後,英軍11月8日收複馬特魯港,12月13日收複托卜魯克,1943年1月23日進入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迫使隆美爾退入突尼斯境內,英軍前進了2200公裏。

正當英軍乘勝西進的時候,1942年8月,英美兩國根據早在7月作出的決定,盟軍由北非遠征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統帥,在北非實行登陸作戰。這一天淩晨,英美聯合艦隊的500多艘軍艦和運輸船隻運載10萬大軍,在大量飛機掩護下,分三路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當地維希政權所屬法軍,有的向盟軍投降,有的進行了抵抗。至12日,抵抗的法軍全部投降。此後,北非法軍參加了英美聯軍的共同戰鬥,向東挺進,占領了突尼斯的部分地區。1943年2、3月間,北非東線英軍在阿拉曼戰役後也進入突尼斯,3月下旬攻破突尼斯東部馬雷特防線,同西線盟軍會師。

4月20日,北非盟軍對困守突尼斯城一帶的德意軍隊發起總攻,隆美爾逃脫,5月13日,殘餘的25萬德意軍人全部投降。

英美盟軍肅清北非德意軍隊後,按預定計劃於1943年7月10日進攻意大利,並在西西裏島成功登陸。激戰30天後,盟軍於8月16日攻占墨西拿,占領了整個西西裏島。此前的7月25日,意大利國王安布羅西奧和總參謀長巴多裏奧元帥策動了推翻墨索裏尼的政變,建立了巴多裏奧政府。墨索裏尼被囚禁於亞平寧山。

9月3日,經秘密聯係和談判後,巴多裏奧政府在西西裏島正式向盟國投降。這一天淩晨,盟軍強渡墨西拿海峽,向意大利南部進軍。9月8日晚,盟軍在那不勒斯以南的薩勒諾登陸之前,正式宣布了意大利投降的消息。這時,德軍已取代意軍控製了意大利的鐵路和橋梁,部署在羅馬周圍的德軍立即包圍了羅馬。巴多裏奧政府逃往盟軍控製的意大利東南角的布林迪西。

為了避免軸心國集團解體,9月13日,希特勒派軍隊將被囚禁的墨索裏尼用飛機劫走,並授意墨索裏尼於15日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但這個勉強扶植起來的仆從已經於事無補,9月29日,巴多裏奧政府正式簽署了意大利投降書,10月13日宣布對德作戰。

盟軍在整個北非戰場以及地中海地區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又一個轉折點。

1945年初,意大利反法西斯起義席卷墨索裏尼統治下的意大利北部,德意軍隊潰敗。墨索裏尼在4月25日被遊擊隊抓獲,4月28日被處決,和他一起踏上黃泉之路的有他的情婦克拉拉·佩塔齊,還有另外一個法西斯官員。據說麵對舉槍行刑的射擊手,墨索裏尼還蠻有風度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朝這兒開槍,別壞了我的形象。”後來,他們的屍體在米蘭的洛雷托廣場上被倒吊在一個廢棄加油站的鋼梁上示眾。

戰略反攻與諾曼底登陸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轉變的一年。在這一年裏,戰略主動權已完全從法西斯國家手中轉入盟國手中。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美英中和美英蘇分別在開羅與德黑蘭舉行首腦會晤,相繼發表了《開羅宣言》和《德黑蘭宣言》。此後,盟國的團結和合作更加鞏固了,並為盟國在1944年取得對德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在1945年徹底打敗德、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礎。

1943年8月至11月,蘇軍在南線肅清了高加索地區的敵人,解放頓巴斯;在烏克蘭,解放了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了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德兩軍的戰線大體上從拉多加湖南岸經斯摩棱斯克,南下沿第聶伯河為界。

蘇軍根據最高統帥部製定的1944年戰略反攻計劃,集中兵力連續發動了十次對德軍的重大戰略性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收複了除拉脫維亞小塊土地外的全部蘇聯國土。為了追擊侵略者,蘇軍開始越出國境作戰,積極配合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擊敗了納粹德國的東歐仆從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北歐仆從國芬蘭。蘇軍這一年戰略反攻的勝利,為在1945年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