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8日,蘇軍指揮部向被團團圍困的德軍發出命令他們停止抵抗的最後通牒,但被其拒絕。
“敵人不投降,就叫它滅亡。”1月22日,蘇軍發起全線總攻,經過4天激戰,將德軍壓縮在南北長20公裏、東西寬3.5公裏的狹小地帶裏。1月26日晨,蘇軍實施了決定性的突擊;第二天開始縮小包圍圈。29日進攻市中心,德軍1.5萬人放下武器;30日直逼市中心;31日正午,剛被希特勒擢升為陸軍元帥的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他的助手們舉手投降。2月2日,拒絕投降的德軍北部集群在蘇軍的猛烈打擊下也隻得舉起了白旗。
至此,被圍德軍全部投降,1名陸軍元帥、24名將軍以及大約9萬名官兵成為俘虜。蘇軍勝利了,經過200個晝夜的激戰,消滅德軍66個師的150萬餘人,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還多。經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三次血的鏖戰,德方一蹶不振,共損失3500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3000架飛機和大量其他技術兵器。從此,蘇聯完全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法西斯力量走向勝利奠定了基礎。現在,斯大林親自出任蘇聯陸軍總司令,他充滿自信地宣布:“把敵人大規模地趕出蘇聯的戰鬥開始了!”
沙漠獵“狐”與意大利投降
蘇德兩國在斯大林格勒鏖戰正酣之際,英美兩國在北非對德意軍隊展開了強大攻勢。從1942年8月末至1943年5月中旬,曆時8個多月,全殲德意及其仆從國軍隊,取得北非戰爭的勝利。接著,盟軍按既定計劃對意大利本土發動進攻,促成了推翻墨索裏尼的政變。墨索裏尼的垮台和意大利新政府退出戰爭並對德宣戰,乃是法西斯軸心國集團解體的開始。
世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後,1942年5月,英蘇締結為期20年的同盟條約;6月,美蘇兩國發表1942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和增加對蘇援助的共同聲明。隨後英蘇兩國也就第二戰場問題發表了類似的公報。
但是,丘吉爾並不急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他認為等到德國主力被摧毀後才能發動大規模攻勢。英美兩國商定,首先要完全控製從大西洋到紅海的整個北非,以防範德軍由高加索南下中近東和占領法屬西非。因此它們拋開同蘇聯剛剛達成的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在北非發起了攻勢。
1942年6月,北非軍事形勢對英國是很不利的。當時,駐守埃及、利比亞邊界的英軍頂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已向隆美爾投降。接著,埃及境內的馬特魯港失守,德軍迅速進抵濱海的英軍阿拉曼防線,埃及局勢告急,英國朝野震驚。丘吉爾為扭轉局勢,整頓了英軍駐埃及的指揮機構,8月初,任命亞曆山大為總司令,蒙哥馬利中將為第8集團軍司令。
阿拉曼防線是一個重要的陣地,它的地形像個瓶頸口。英國部隊必須阻止德軍的攻擊,否則整個埃及甚至整個非洲都會被德國人控製。蒙哥馬利上任以後,迅速集結了1000餘輛坦克、750架飛機、19.5萬人的優勢兵力,首先在阿拉曼戰線南翼遏止了隆美爾的攻勢。此後,由於德軍全力在斯大林格勒拚殺,無力增援北非,北非德意軍隊大勢已去,而英軍則在兵力和軍事裝備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然而蒙哥馬利絲毫不敢大意,他的對手隆美爾是納粹的陸軍元帥,陰狠狡詐,詭計多端,被英國官兵稱為“沙漠之狐”。隆美爾在此地擁有16萬大軍,其精深的坦克運動戰略戰術更是不可小覷。但這一次阿拉曼戰役,隆美爾恰恰輸在雙方的坦克戰中。
10月23日夜,蒙哥馬利在經過周密準備後,率800輛坦克向隆美爾的陣地發動強大攻勢。隆美爾也親自指揮第90輕裝甲師向英軍猛撲過來。他們逐漸步入沙漠的空曠處。突然,幾十架英國飛機飛來,對暴露的隆美爾部隊輪番轟炸,德軍遭到沉重打擊,被迫撤退。
幾天後,隆美爾進行瘋狂的反撲,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拚殺。中途,蒙哥馬利實施其精心設計的“精彩狩獵”計劃———利用隆美爾的慣用伎倆反製其人:尋求德軍陣地側翼進攻的薄弱點,命令英軍坦克從偽裝罩裏衝出,源源不斷地衝向敵人,一舉擊毀隆美爾600多輛坦克。
隆美爾在蒙哥馬利強大的攻勢下節節敗退。英軍懷著報仇雪恨的強烈願望奮勇追擊,沿途收容了8萬名意大利戰俘和2萬名德國戰俘。在漫長的追擊途中,蒙哥馬利還巧妙地變換作戰策略,並和空軍將領一起製訂陸空協同作戰計劃,不給敵人任何喘息和集結抵抗的機會,終於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