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6年至1945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曆時6年,如果從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在遠東燃起戰火算起,時間就更長了。
卷入戰爭的國家共計61個,占世界人口的80%。這次戰爭作為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曆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它的勝利揭開了人類曆史的新一頁,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關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又一個偉大轉折點。
戰爭的最初信號
1936年11月,希特勒與日本法西斯近衛文呂內閣相勾結,締結了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防共協定》。一年之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協定。至此,臭味相投的三國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它們打著“防共”的幌子,掩蓋其侵略擴張的野心。它們叫囂“改造世界”,發出了絞殺世界的一個又一個信號。
當日本霸占中國東北得逞、進而準備發動全麵侵略戰爭的時候,歐洲上空也彌漫著濃重的戰爭氣氛。
1935年10月,墨索裏尼發意大利30萬大軍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3月,希特勒派德軍重新占有萊茵非軍事區;1936年7月,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以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為借口武裝幹涉西班牙。
共同武裝幹涉西班牙,使德意法西斯進一步接近。希特勒對墨索裏尼說,英國想保持世界現狀,鞏固既得利益,德意兩國不應被動,必須主動進攻,同時強調打起反共旗幟以減少擴張的阻力。
1936年10月,這兩個國家在柏林締結正式協定,主要內容包括德國承認意大利兼並埃塞俄比亞,兩國在西班牙問題上采取共同立場,規定德國向中歐和巴爾幹擴張,意大利向地中海沿岸擴張。墨索裏尼妄稱這個協定是“新時代”的開始,“羅馬和柏林間的垂直線不是壁障,而是軸心”,“柏林—羅馬軸心”由此得名。翌年,墨索裏尼對柏林進行了第一次國事訪問,受到了希特勒的隆重歡迎。在這次訪問中,希特勒爭取到了墨索裏尼對他準備入侵奧地利的支持。希特勒大喜過望地說:“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事,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兩個法西斯魔頭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處,對絞殺世界發出了最初的信號。
在德意兩國締結秘密協定不久,1936年11月,希特勒又與日本法西斯近衛文呂內閣相勾結,簽訂了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防共協定》。一年之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協定。至此,臭味相投的三國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它們打著“防共”的幌子,掩蓋其侵略擴張的野心,它們叫囂的“改造世界”,是為挑起新的世界大戰製造輿論。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以“公民投票”、“和平進入一個日耳曼國家”的方式,一槍不發便吞並了奧地利。這就是他“改造世界”的第一個戰略目標,亦即他的《我的奮鬥》第一頁所言:具有日耳曼民族血統的奧地利,必須回到大德意誌帝國來!
希特勒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中心,對希特勒來說,這裏是向巴爾幹和蘇聯擴張的橋頭堡和前進基地,也是瓦解與法國結盟的捷、羅、南小協約國,同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必爭之地。雖然德國在占領奧地利時安撫捷克斯洛伐克不必疑懼,表示願意改善兩國關係,但實際上早在1937年6月製定侵吞奧地利計劃的同時,便已製定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計劃”。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耳曼人。希特勒利用這個地區居民和德國同一種族的關係,在那裏發展納粹黨組織,不斷製造事端,並鼓動該區領袖漢萊茵向總統愛德華·貝奈斯提出“完全自治”要求,還威脅說該區民眾即將造反,德國也將出兵幹涉。貝奈斯無奈之下隻得求助於他的主要盟國法國。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轉而又向英國首相張伯倫尋求解決危機的出路。
維護和平的時刻到了。張伯倫於1938年9月15日不辭辛勞地乘坐七個小時的飛機,到德國和希特勒商談解決危機的辦法。這令希特勒驚喜交加。他反複重申,要給蘇台德區的德國人伸張正義,否則就支持漢萊茵發動軍事進攻,要麼就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張伯倫大體上接受了希特勒的後一種建議。
事實上,希特勒把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日子都定好了,他要為捷克斯洛伐克拒絕這個建議做好充分準備。
貝奈斯果然拒絕了這一新“建議”。法國宣布將履行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安全的義務,英國也準備應戰。希特勒更向貝奈斯發出了戰爭恫嚇,他將進攻日期定在1938年的10月1日下午兩點。
這可急壞了“和平使者”張伯倫,經他多方斡旋,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裏尼和他自己於8月29日一起聚集在慕尼黑開會,為戰爭與和平討價還價。這次會議最終還是屈從了希特勒的要求:捷克人必須在10月10日前撤出蘇台德區。這就是說,捷克斯洛伐克即將遭到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