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關於集市貿易問題。在真理標準的討論會上,縣委的人們說,過去咱們怕這怕那,始終不敢開放集市貿易。其實,縣委不開,群眾就自動開。1979年春天,縣城附近一些大隊的社員陸續進城賣菜,城裏的職工都願意買社員們出售的新鮮蔬菜。實踐證明,開放集市貿易,社員歡喜,職工滿意,既搞活了市場的供應,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縣委的一些領導人深切感到,過去卡集市貿易的做法,既違背客觀經濟規律,也違背群眾的意願,如果這樣繼續搞下去,就會更加脫離群眾。當年7月,全縣已經開放了集市貿易,“八一”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物資交流大會,人們高興地說:“咱昔陽的經濟也活啦!”
四是關於社隊工副業問題。過去,昔陽全縣曾經批判過“集體經濟內部的資本主義”,各社隊的工副業生產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社員的家庭副業也基本上被限製死了。在昔陽,還有一個不成條文的規定,就是幹什麼工作也不能超過大寨。城關公社有一些大隊在發展工副業方麵,本來具備較好的物質條件和技術能力,但就因為怕“壓”了大寨,始終不敢放開手腳去發展。大家說,過去咱們隻能說“學大寨”、“趕大寨”,不敢說“超大寨”,以為這樣就是“愛”大寨,殊不知這正是害大寨。正如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樣,任何先進典型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大寨也是這樣。過去我們學大寨的艱苦創業精神,今天在建設四化的過程中仍然要發揚這種精神,大寨的科學種田和其他一些經驗,我們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可是,就昔陽的範圍來說,大寨在林牧業方麵就不如白羊峪大隊搞得好,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向白羊峪學習發展林牧業的經驗呢?大寨在發展隊辦企業方麵就不如李家莊公社搞得好,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向李家莊公社學習發展社隊企業的好經驗呢?過去有的社隊偷偷到陽泉市搞副業,他們為了不挨批判,借的是壽陽縣一些社隊的戶頭,不敢說自己是昔陽人。許多人說,回想起往年幹的那些事來,真蠢呀!“光種玉茭(玉米),甚也不要”,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殺政策”,如果再這樣搞下去,社隊集體經濟非垮了不可。縣委決定,今後要大力發展社隊的工副業生產。
五是關於自留樹問題。前些年,昔陽縣怕農民成了“暴發戶”,“掉進資本主義泥坑”,把社員房前屋後栽種的樹一律收歸集體所有。1978年以來,社員們紛紛要求縣裏歸還他們的自留樹。當時由於縣委沒有擺脫極左的框框,名義上宣布下放,但具體做起來卻不放手。現在,縣委堅決按黨的政策辦事,全部歸還了社員的自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