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撥亂反正,曆史回歸(3)(1 / 3)

陳永貴盡管不再擔任副總理了,但中央對他還是照顧的,生活上仍保持著原有的待遇不變,他的住所仍然按副總理待遇繼續留在交道口的那處大院子裏。但陳永貴是個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他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負責人說:“不當副總理了,還住什麼交道口?能上能下嘛!”他多次提出要搬出交道口,撤去警衛。當時國管局領導沒有答應他搬出,但答應把那個院子讓出一半。陳永貴還是不同意,說這樣還有點特殊。國管局又為他在祿米倉找了一處房子,陳永貴看後直搖頭,說這處院子和交道口的差不多一樣大,與他現在的平民身份不相稱。後來,中央決定讓他住複外22號高幹樓,按部長級待遇,陳永貴這才同意。

陳永貴任職期間有兩輛汽車,紅旗轎車為他使用,另一輛為生活用車。解職之後,他退了紅旗轎車,說耗油太多。解職後不長時間,他就辭去了炊事員,自己和老伴動手炒菜做飯,他說自己想吃什麼也方便些。

在任期間,陳永貴一直保持著農民身份。解職後他才開始領上工資,工資標準是每月200元。當時物價已經開始上漲,他家人口多,負擔重,這點錢過日子也是蠻緊張的。在這方麵陳永貴倒是很達觀,他總是要求家裏人,還是本著給多少、領多少、吃多少的方針吧,不要隨便向上伸手。

關於陳永貴在北京城度過的這段平民生活,不少人在文章和書籍中都講到過。中央電視台播音員趙忠祥在他的《歲月隨想》一書中寫道:

“我家離他住處很近,他上街散步,我有事出門,偶然對麵碰上。我太熟悉他了,但他根本沒注意我,他目不斜視地走在柏油路旁的石板人行道上。給我的感覺,他瘦了,而且老了,已不複有當年在大寨時我見到的那種虎虎有生氣的形象了。然而,他還是他。在北京的街頭,他是一位普通的漫步街頭的老鄉,因為,他還穿著對襟的布衣,穿著一雙布鞋。這非常短暫的路遇,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個忙忙碌碌大半生的人,陳永貴過著清閑日子反倒不舒服。他向中央要求做一點具體的工作。中央有關領導表示支持,還征求了他的意見,問他是否就在中央當個顧問。他不願意。後來,有關部門就安排他到北京東郊農場當了個顧問。其實這也是一個閑差事,但陳永貴挺滿意,還真的到那裏去上過班,參加過黨組織的生活會。但時間不長,醫生從他的身體內查出了癌細胞。於是,他住進了醫院。

陳永貴住院期間,不少原來的同事、同鄉、朋友都去看過他。這其中就包括原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陶回憶說:

“他在北京醫院住院期間,我曾先後兩次去探視過他。每次他總是說:‘我在工作中有嚴重的“左”的錯誤。但有人說,我是“四人幫”的人,大寨是“四人幫”的黑樣板,我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我自己的錯誤向中央作過檢討。小平同誌也對我說過,你有錯誤,但和“四人幫”無關,你不是“四人幫”的人。有了小平同誌的這句話,我死也就可瞑目了!’”

1986年3月25日20時35分,陳永貴病逝於北京。隨後,新華社向外界公布了陳永貴病逝的消息。在那篇消息中,對陳永貴作出了最後的評價:

“陳永貴同誌曾經是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多次受到縣、地區和省的獎勵。解放初期,他堅決聽黨的話,帶頭組織互助合作社,為改變山區貧困麵貌,他積極帶領幹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促進山西農業生產建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他這種敢於戰天鬥地的精神,曾經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和表彰。陳永貴同誌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誠懇地總結了過去工作中的經驗教訓。1983年,陳永貴同誌被分配到北京東郊農場任顧問,他愉快地聽從黨中央的安排。幾年來,他注意聯係群眾,關心農場的發展,得到農場幹部、工人的好評。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中國農民固有的勤勞、樸實、節儉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