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陳永貴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1)(1 / 3)

陳永貴:由勞動模範到政界高官。

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陳永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分管農業。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陳永貴成為十一名副總理中的一人,排名第八。

住進釣魚台國賓館後,陳永貴感到很不方便,便由秘書捉筆給毛澤東寫了封信。

當時有種流傳頗廣的說法:“要念大寨經,還得昔陽人”。

於是就出現了昔陽幹部滿天飛。

1.由勞模到高官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永貴迅速由一名大隊黨支部書記升為晉陽縣革委會主任、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

當時全國形勢大亂,山西省、昔陽縣以及大寨村都不能避免。陳永貴從來都是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號召的,這次他也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文化大革命”的鬥爭行列中。

當然,陳永貴作為一個農民,也不是一開始就積極投身於“文化大革命”中的。運動剛開始的時候,他所熟悉的一些省、地、縣領導人都被當作“走資派”打倒了,有人挨鬥,有人挨打,還有人被逼走上了絕路。據有關資料顯示,對於這些混亂現象,他也有些不理解。那時,大批紅衛兵走到大寨,亂批亂鬥,嚴重幹擾了大寨正常的生產秩序。還有的紅衛兵向大寨黨支部“叫板”,弄塊大石頭讓郭鳳蓮扛,要試一試她到底是不是“鐵姑娘”。在“懷疑一切”的混亂局麵下,也有人還對陳永貴本人的家庭出身和曆史提出了疑問,有人說他出身於河北省的一個大地主家,又有人抖出了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當“偽代表”的事。對於這些衝著大寨和他本人的“革命”行動,他也有些不知所措。據有關材料說,在運動初期,他還裝病到醫院裏躲了一段時間。

1966年11月,陳永貴在醫院裏遇到了一個記者。那位記者勸他去找周恩來。他說,別人見不著,你應該見得著。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記者的一句話,撥亮了陳永貴的心。說走就走,他從大寨弄了十幾個大蘋果,就登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

據秦懷錄在《紮白毛巾的副總理——陳永貴》一書中披露,周恩來得知陳永貴到了北京,很快就接見了他。在中南海西花廳的會客廳裏,周恩來與陳永貴熱情握手,詢問他大寨的近況。陳永貴向周恩來彙報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到大寨參觀的人太多,每天少則四五千人,多則上萬人,大寨感到壓力太大,接待不過來,有人為了帶紀念品,把地裏的玉米穗也掰走了。這樣的參觀效果也不好。第二個問題是能不能批準昔陽辦個化肥廠,因為昔陽幹部為買化肥,經常會出現“犯錯誤”的事情。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文化大革命”,他說有些事他不理解,有些他的老領導都被打成反革命了,紅衛兵要造他的反,不造反就奪權,還要試試鐵姑娘到底硬不硬,抬起大石頭往她們肩上放,生產無法搞。

聽過陳永貴的講述,周恩來逐一解答了他的問題。關於第一個問題,周恩來說,你也想點辦法,我也想點辦法,上下努力,控製人數。關於第二個問題,周恩來說,昔陽有煤,化肥廠的事可以考慮,正好給延安安排的一套設備,因為武鬥不能實施,給你們吧。關於第三個問題,因為涉及到的是毛澤東親自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周恩來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他能夠做到的隻是給了陳永貴幾個紅袖章,並對他說,他們組織紅衛兵,你也組織;他們破壞了生產秩序,你組織紅衛兵維護生產秩序。

接見結束時,陳永貴把帶來的蘋果送到周恩來麵前,說這是大寨的果樹上結的,請總理嚐一嚐。周恩來很高興地接過來,邊看邊讚揚說,這麼好的蘋果,我代你轉送給毛主席吧!

陳永貴此番進京請示了三個問題,他最著急要解決的還是第三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周恩來雖然不可能給他一個圓滿的解決辦法,但給他指明了方向,這就是要維護生產秩序,保障正常生產。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永貴主要的工作還是在昔陽縣。1967年2月11日是農曆春節,昔陽縣的30個造反派組織在縣城南寺坪廣場舉行奪權大會,人稱“2·11奪權”。4月8日,在“昔陽革命造反總指揮部”的基礎上,按照“三結合”的原則,又成立了昔陽縣革命委員會,陳永貴擔任縣革委會主任。從此,他成了昔陽縣說一不二的實權人物。

陳永貴是個勞動模範,他是靠著艱苦奮鬥搞好生產受到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以至於最後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毛澤東、周恩來表彰的,即使是在動亂歲月裏,陳永貴也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農民,是個勞動模範,沒有忘記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