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業會議重點討論了如何排除影響學大寨運動的攔路虎問題。
山西省昔陽縣被認定為全國首個大寨縣,當時的口號是:學大寨,趕昔陽。
昔陽遭遇大旱災。陳永貴提出口號:沒見過的大旱,沒見過的大幹。後來又加了一句:沒見過的大豐收。
再後來別人又加了一句:沒見過的大騙局。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先在昔陽,後在北京舉行,
主題是: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
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的主題仍是普及大寨縣,隻是增加了批判“四人幫”的“三反一砍”罪行。
當時已建成的幾百個“大寨縣”,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產量一般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農民生活仍很貧苦。
“窮過渡”不得人心。
大寨公社一動手做這件事,馬上就遇到各種形式的抵製。
1.北方農業會議
1970年,農村局勢開始趨於相對穩定。各級農業領導管理機構相繼恢複或建立;一些在“文革”初期受衝擊、“靠邊站”的幹部、技術人員陸續解脫出來,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使農業生產的領導管理工作逐步恢複和開展起來。為了扭轉1967年至1969年農業生產連續三年下降、停滯的被動局麵,中共中央、國務院恢複和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領導。
1970年5月,國家農林部成立,6月開始進行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籌備工作。
8月25日,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在山西省昔陽縣開幕。這次會議的規模很大,參加會議的有北方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省、地、縣級領導和部分公社、大隊的代表,南方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省一級和解放軍各生產建設兵團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到會的共有1259人。會議第一階段在大寨、昔陽“參觀學習”。9月1日轉到北京繼續舉行。會議第二階段主要是開展“革命大批判”,總結和交流各地農業學大寨的經驗。9月14日,會議進入第三階段,著重分組討論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措施和各項農村經濟政策。12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準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報告》。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包含了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會議針對“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麵動亂、農村的一些重要經濟政策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產下降等情況,明確提出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重申:《農業六十條》對鞏固集體經濟和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巨大的作用。《農業六十條》中關於人民公社現階段的基本政策,仍然適用,必須繼續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現有“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製度,關於自留地製度,一般不要變動。對運動中新出現的問題,特別是牽涉到所有製的問題,要謹慎對待。在保證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社員可以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要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反對平均主義,既要批判“分光吃盡”的錯誤傾向,也不要一下子積累過多,影響社員的當年收入。在服從國家統一計劃的前提下,要允許生產隊因地製宜種植的靈活性。切不可重犯窮富拉平的“一平二調”錯誤,不許無償地調用生產隊的勞力、生產資料和其他物資,不得加重社員負擔。目前有些社、隊,隨意增加非生產人員和非生產開支,降低社員收入,影響社員積極性,各地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製止。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另一方麵內容是強調學大寨要“大批促大幹”,提出要解決農村幹部中“五種人”掌權的問題,並推廣了昔陽縣學大寨、建設大寨縣的經驗。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重點討論了如何排除影響學大寨的攔路虎問題。會議認為,昔陽縣工作搞得好,首先是抓了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結果,是因為無產階級掌握了領導權的結果。會議提出,要排除妨礙學大寨的攔路虎,就要解決走資派、民主派、老好人、壞人、蛻化變質分子等五種人掌權的問題。這五種人裏麵,走資派是從“四清”運動開始後就在黨內清理的階級敵人,是一個極為模糊、隨意性很強的概念。而民主派,陳永貴在彙報提綱裏作過描述:“入黨早,資格老,白天幹,黑天跑,開口想當年,閉口打土豪,沒有功勞有苦惱”。
北方農業會議提出的“五種人”,給農業學大寨運動蒙上了更加濃厚的階級鬥爭色彩。強調“大批促大幹”,在全國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產生了一篇叫做《北方地區14省農業會議紀要》的文章,肯定了“想新的,幹大的”和“一年一個新套套”的思路與做法。
在全國範圍內貫徹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精神,產生了兩個直接後果:一個是各地農村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二是農業學大寨運動更向“左”發展。
1970年冬和1971年春,各地農村貫徹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全國共有近百萬名幹部、1億多農民群眾參加。除普遍興修小型水庫、水渠、塘堰和打井外,還修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灌溉工程。如黃河下遊的引黃排灌工程,經過大規模開挖排水係統之後,又逐步恢複引水,先後修建引黃涵閘70多處,加上虹吸管及抽水站的建設,引提水能力達到4000多秒立方米,灌溉麵積達10670平方公裏。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淮河流域廣大人民,在多年治淮的基礎上,又經過一個冬春的奮戰,建成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水利工程,興修了一批蓄洪工程,並整修了河道,開辟了新沂河、新沭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等入海出路。這些工程的建成,使淮河流域抗禦洪、澇、旱災的能力大大加強,灌溉麵積迅速擴大,使多災低產的淮河流域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