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後記(1 / 2)

《王立群讀<史記>》的漢武帝部分終於出版了,這是我自2006年在《百家講壇》開講以來出的第一本書。

“讀《史記》”何以從漢武帝讀起?

《史記》共130篇,其中112篇是人物傳記;《百家講壇》是電視講座節目,二者共同決定了我的讀《史記》隻能是以講人物為主。但是,《史記》中的人物非常繁雜,大體集中於春秋戰國、西漢開國、漢武帝三個時期。就漢代部分而言,西漢開國,有易中天教授的“漢代風雲人物”係列,我去年也已經講過項羽、呂後。因此,《史記》中的西漢中期人物就成為我此次“讀《史記》”的首選。

西漢中期,人才輩出。如果一個一個人物單獨開講,勢必支離破碎,缺乏相互照應。因此,我有必要采取一個妥當的辦法,這就是選擇此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以他的一生為線索,將其他人物穿插其中。而這個中心人物非漢武帝莫屬。

這就有了本書的“武帝繼位”、“武帝軍威”、“武帝朝堂”等若幹單元。這些單元的取舍,頗費周折,而且,難免失衡。我隻能盡其所能,保持一個相對的均衡。

本書所述人物以外,武帝朝還有些人物非常重要,但是,不得不舍,如桑弘羊。他是漢武帝一朝經濟政策的主要製訂者,但《史記》無傳。再如蘇武,《史記》也無傳,我既是“讀《史記》”,為名正言順計,隻有忍痛割愛。

也有些人物,《史記》寫得過於簡潔,仿佛流水帳,寥寥幾句,某年某月某事而已,缺乏細節,人物形象難以確立,當然不適合在電視上講,隻能舍棄。

因此,本書名為“讀《史記》之漢武帝”,並非備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隻是扼要地介紹了武帝一朝的一些主要人物,為讀者進一步閱讀《史記》原文掃清一些障礙而已。

大家或許還會疑慮,《史記》中的《今上本紀》(《武帝本紀》)早已佚失,“讀《史記》”何以還從漢武帝入手?

《史記》中《今上本紀》確實早已佚失,但是,《今上本紀》佚失了,不等於漢武帝不能講,也不等於我不能從漢武帝人手講《史記》。因為,我所講的“漢武帝”,是從《史記》其他傳記中抓取、提煉、重塑的一個漢武帝。

事實上,司馬遷在《史記》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傳記中都寫到了漢武帝,我們很容易發現諸多朝臣、眾多殯妃的背後都站著一個血肉豐滿,令人愛恨交織的漢武帝。所以,相對於本紀而言,閱讀以列傳為主的史料,反倒使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真實的漢武帝。

同理,“讀《史記》”雖然理所當然以《史記》為主,但是,必須兼及《漢,書》《資治通鑒》《漢紀》等史料。這是研究曆史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