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千秋功過:文治與武功 誰與評說(1 / 3)

煌煌大漢,巍巍朝堂,金戈鐵馬,紅粉過客,漢武帝神秘複雜的一生塵埃落定。死者長已矣,後人卻爭議不休。譽之者眾,毀之者亦多。宋朝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評判毫不留情:“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當代史家翦伯讚的品評則妙趣橫生:“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用劍猶如用情,用情擾如用兵。”那麼,當朝太史公司馬遷,怎樣評價頂頭上司的功過是非?我們今天又該如何看待司馬遷的褒揚指斥呢?

“曠代武功”

漢武帝是第一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國的版圖之遼闊,不過是漢武帝時代版圖的二分之一。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執政。其時匈奴氣焰囂張,西域神秘莫測。

漢武帝絕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親外交”,忍氣吞聲,靠女人、珠寶,換取短暫和平。他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開拓。

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選送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年僅17歲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曆朝曆皇,誰可比擬?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千古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第一次運籌帷幄征戰匈奴,卻未能決勝千裏,馬邑之戰失利。但是,短暫的失利,絲毫不能影響24歲天子的征戰豪情,反而促使漢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拋棄漢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親國策,全力出擊匈奴!變和平體製為戰爭體製,棄祖宗製度啟現實製度。縱然毀譽參半,但其間的勇氣和魄力,令人歎為觀止!

漢武帝曾在一篇求賢《詔》中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篇躊躇滿誌、殷情懇切的求賢《詔》,收錄在蕭統《文選》中,千百年來,英雄傳誦,誌士吟詠。當年漢武帝以此“廣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觀漢武帝一生功過,此語更是恰如其分!漢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漢武帝曾打算親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嚐欲教之《孫吳兵法》),霍去病雖未學,但可見漢武帝深通兵法,這是他成為卓越的戰略軍事家的基礎。

論及漢武帝一朝的軍事戰役,人們往往言必稱衛青、霍去病、李廣,沒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將星、帥才背後,遠在廟堂之上,那位足以與西方亞曆山大、愷撒、拿破侖相匹敵的最高統帥——漢武帝。

當年,漢武帝決意改變祖製、對匈開戰,韓安國、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孫弘、主父偃等當朝新銳,紛紛高唱反調。群臣應者寥寥,首戰無功而返,年輕的總指揮卻巋然不動。此後,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對匈奴作戰的三大重要戰役,都由漢武帝親自決策部署,選將調兵。至於具體的用兵時間、出兵地點、兵力部署、攻擊方向,漢武帝都事無巨細,總攬無遺。

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劍指東方、南方、東南方、東北方,使漢朝的勢力到達今天西方的中亞,西南的雲貴川,東北的黑吉遼,南方的海南與福建,勾勒出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

但44年曠日持久的征戰殺伐,畢竟勞民傷財。對於漢武帝的軍事外交戰略,司馬遷也非常矛盾。《史記·匈奴列傳》是中國曆史上第一篇少數民族史,司馬遷給匈奴立傳,把匈奴看作炎黃子孫之一,表達了他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定位:這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場悲劇,戰爭使雙方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雖然當時的漢帝國,還無法形成統一的多民族背景,兩個民族最好的辦法也應該是和平相處。可惜,到了漢武帝時代,和親政策已走入絕路,不得已而對匈用兵,司馬遷對此是理解的;而戰線越拉越長,漢武帝偶有任人失當,司馬遷也是痛心疾首。

為了寵幸李夫人,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數萬人出征,討伐大宛,不過豔羨其汗血寶馬。結果,打了兩年,軍隊損失十分之八。如此輕率,可謂草菅人命!

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

時間是撫平創痛的良藥。和平年代,人心思定,我們早已無法體察戰爭帶來的切膚之痛;所以,今人的評價理智多於感情。而兩千多年前,司馬遷與天下百姓一道,親曆家園變廢墟,忍看朋輩成新鬼;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馬遷不可能麵對戰爭之害無動於衷,必然會對漢武帝連年征戰,導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評。

“千古文治”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中國思想文化的皇帝。

一統江山容易,聚攏人心困難。秦皇漢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則“獨尊儒術”。

竇太後去世前,漢武帝就暗度陳倉,設立五經博士,為尊儒打基礎。即位之初,漢武帝迫不及待,舉國推選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一位寂寞書生董仲舒,憑《天人三策》,石破天驚,脫穎而出。從此,本為民間一家的儒學被指定為官方思想,與政治、皇權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