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當然,封建執政者的“罪己”往往有收買人心之嫌,但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漢武帝首開“罪己”先河,錯而能改、愛憎分明。從中,我們似乎可以一窺這位大漢霸主複雜的內心世界。
直言敢諫的汲黯曾批評漢武帝: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這樣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漢武帝不為所動,漠然一笑:何世無才,隻是人主沒有識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夠辨明人才,何必擔心天下無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擾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就是這樣一位視人才如草芥的漢武帝,一方麵又極端地愛才、惜才。
封建專製體製下,人才使用有兩大陋習:一是任人唯親,隻用自己熟悉親信的人;二是論資排輩,必須按“三十九級台階”,一級一級往上爬,不能“亂”了規矩。而漢武帝一不會因言廢人:隻要有才華,主父偃持不同政見,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二是敢於破格提拔:因為有能力,衛青家奴出身,漢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莊嚴的朝堂變成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君臣之間宛如玩伴;同時,他不以狎褻而喪失原則,對東方朔的諍言擊節讚歎,言聽計從。
他初讀《子虛賦》,即大為傾慕;得見作者司馬相如,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能識人、能容人、能用人,漢武帝午古無二。秦始皇、漢高祖視文人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終究雅量闕如。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閹割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漢武帝因此備受誤解和爭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褒有貶,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讚揚:
班固讚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谘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絕口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表明對漢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批評、表揚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敞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為什麼人們對漢武帝的評價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多麵的人。他是一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但又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曆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他寵愛他喜歡的女人,可是,他不僅移情別戀,還為了江山,殺掉了自己最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異常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當更近地走近他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對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簡單地非此即彼。兩難之地,非常之時,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在他果決、自信、大氣的外表下,有一顆惶惑、敏感的心。總之,他就像一個專業演員,對每個角色都有自己最精彩的演繹:本色鮮明、盡職到位。或許在很多時候,他的角色並不討巧,甚至令人厭惡,但是,他的演出是精彩的,他演出了他的“這一個”。然而,我們在對他蓋棺論定時,往往流於偏激,說好時千古一人;說壞時罄竹難書。這樣,分歧就在所難免了。
我們無法使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任何人。人性本就複雜,更何況封建帝王!或許他的好發自本心,也可能是籠絡人心的手段;或許他的壞是皇權使然,不得已而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們無法剝離他身上的帝王枷鎖,我們的評價,就隻能在他的帝王與凡人兩種身份之間遊移。當年天真無邪的“彘兒”,如何蛻變成一個既可愛又可怕的皇帝?怎麼可能一言蔽之、一書盡之?
正所謂:
天風浩蕩,瀚海闌幹,金戈鐵馬,萬死千傷,俱往矣;
長城巍然,絲路悠長,大賦煌煌,美人淒涼,俱往矣;
唇槍舌劍,縱橫捭闔,君臣相傾,千秋家國,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載以往,意氣飛揚,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鍾暮鼓,青燈黃卷,村社戲場,在年年評說,歲歲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