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臨終托孤:漢武帝罪已 顧托得人(1 / 3)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麵臨三大難題:一是太子“謀反”案如何善後,二是由此引發的內政怎樣調整,三是空缺的太子之位誰來鎮補。三者息息相關,一著不慎,全盤皆亂。漢武帝怎樣戰勝喪子之痛、殺子之悔,完成生命中最後的使命呢?

“了恩怨一夢方醒”

戾太子(漢宣帝即位,追贈劉據溢號為“戾”,故史稱“戾太子”)死後,漢武帝徹查“巫蠱”之獄。一件件檢舉,一條條詛咒,一宗宗血案,陰森恐怖,駭人聽聞,筆筆追下去,卻沒有幾個屬實;浮出水麵的冤獄越多,漢武帝的追悔越痛。太子是冤屈的,並無謀反之意!漢武帝想給太子平反,但苦於沒有台階可下。

征和三年(前90)九月,高寢郎(管理高帝劉邦陵墓的官員)田千秋,呈上緊急奏折為太子鳴冤。

田千秋的上疏非常簡明,隻講了三點:

一是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頂多打一頓。

二是皇上的兒子錯殺了人,判什麼罪?

三是夢中一位白發老翁教我這麼說。

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嚐夢一白頭翁教臣言。

漢武帝晚年,第一個仗義執言的,是山西鄉下的令狐茂(壺關之老),請求赦免太子;第二個就是這位看守皇家陵園的芝麻官田千秋。難道隻有遠離政治中心的人,才能看清事件真相嗎?當然不是。沒有人說實話,意味著沒有人願意聽實話。漢武帝晚年,內心之敏感脆弱,恰如他的身體。

而田千秋話中有話:

第一,子盜父兵不是罪;

第二,太子錯殺人也不是罪;

第三,這是神人授意。

田千秋這份冒險提案是顆糖衣藥丸,不僅有益,而且順耳。尤其一句“臣嚐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漢武帝不是好神仙方術嗎?那麼,這神人來頭還不一般。田千秋是漢高祖劉邦陵寢的守陵官,那麼,他夢見的奇人無疑就是漢高祖劉邦啊!同時,田千秋用平民心看帝王事,將“太子謀反”大大淡化,不過是子盜父兵,打一頓罷了。

多好的台階!

看到田千秋的奏章,漢武帝立即召見他:父子之間外人最難插話,隻有你能明白其中的曲折;而且,這又是高祖神靈讓你告訴我,因此,你應當做我的助手(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田千秋以情度人,迅速贏得漢武帝信任。

隨即,漢武帝作了三條決定:

1.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管理諸侯國及少數民族事務);

2.誅滅江充全族,燒死到武帝甘泉宮告太子造反的宦官蘇文,誅殺當初逼殺太子後被封賞的人;

3.修思子宮,建望思之台。

田千秋的上書正式拉開了為戾太子平反的序幕。

追悔莫及的漢武帝在太子兵敗的長安,修建了“思子宮”;在太子逃亡自盡的湖縣,蓋起了“歸來望思之台”,天下人無不為之傷感。什麼是世間最珍貴的?已經失去的和永遠得不到的!四十年前,英姿勃發的漢武帝喜得長子劉據,大祭諸神,大赦天下,視若珍寶;然而,當他站在長安城西聲色俱厲地鼓動全軍:堅閉城門,不許放走一個反賊!當他調派的丞相正規軍遭遇慌不擇路的太子平民隊伍,烽火連天,血流成河;當他為尊嚴而猶豫不決,層層士兵正將太子最後棲身的窮家小院重重包圍……曾經的寶變成了草,而且還是雜草,急欲除之而後快。他是否想過,有一天也會後悔。對此,後人紛紛題詠,留下不少佳作:

望思台(唐)胡曾

太子銜冤去不回,臨高徒築望思台。至今漢武銷魂處,猶有悲風木上來。

望思台(唐)李山甫

君父昏蒙死不回,漫將平地築高台。九層黃土是何物,銷得向前冤恨來。

望思台(唐)汪遵

不憂家國任奸臣,骨肉翻為驀路人。巫蠱事行冤莫雪,九層徒築見無因。

望思台(唐)鄭還古

讒語能令骨肉離,奸情難測事堪悲。何因掘得江充骨,搗作微塵祭望思。

“敞心扉改弦更張”

喪子劇痛讓武帝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征和四年(前89)二月,漢武帝到钜定(今山東廣饒縣北)視察,親自下田犁地,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回來又祭祀泰山,求教天地。武帝會見群臣,說:

朕自繼位以來,做了很多荒謬瘋狂的事,讓天下蒼生受苦,追悔莫及。從今天開始,所有勞民傷財的事,一律廢止。

伴隨戾太子事件的平反,漢武帝已進入生命倒計時,親自犁田,自我批評,都是對國策進行重大調整的信號。

田千秋非常敏感,他第一個聽懂了漢武帝發出的信號。三月,田千秋上書:言神仙之事的方士太多,又沒有明顯功效,臣懇請把他們罷免遣散。

漢武帝點頭,遣散了神仙方士。此後,漢武帝每每對群臣感歎:以前我很愚昧,被方士們欺騙,天下哪有什麼仙人呢,都是胡說八道!節製飲食、服用丹藥,隻不過少害病而已。

六月,漢武帝任命田千秋擔任丞相,並且封他為富民侯。

田千秋的出現真是一個奇跡。他的出現,為漢武帝一度昏聵、虛弱的晚年平添了些許光彩;同時,他順應漢武帝悔恨心理,提出了平反戾太子、遣散方士等重要措施。

田千秋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太多政治素養;如果不是在那種風雨飄搖的特殊年代,他將陪伴高祖的魂魄終老一生。可見“才”不是絕對的,唯天時地利,“才”應運而生。這位平凡的守陵老人,不僅是戾太子事件平反的發起人,而且,他的出現成為漢武帝晚年自我反省的轉折點,預示漢武帝執行多年的政策進入調整期。

田千秋由此成為漢武帝晚年提拔最快、最得信任的丞相,也是武帝一朝13位丞相中的最後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