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武帝相信。
第一次聽了小黃門蘇文的小報告,立即給太子宮增加兩百宮女,說明武帝相信了;第二次小太監常融誣告,漢武帝沉默不語,也是當真的。雖然後來心中起疑,深入調查,得知真相;卻更說明了武帝對太子疑心重重,對流言耿耿於懷。
皇族中的父子之情帶有太多政治因素,親情淡漠後,就隻剩下君臣關係了。
第五階段,危機四伏。
就在太子被小太監們群起而攻時,太子又遭遇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漢武帝晚年一次打獵,路經河間(今河北肅寧)。一個懂得望氣占卜的人告訴他,這裏有個奇女子。武帝將這女子召來,立刻為她的美貌傾倒。武帝又見她雙手緊握,就親自去為她掰拳。女子的手竟然馬上伸開,這就是鉤弋夫人的傳說。此後,她深得武帝寵幸,又稱拳夫人。(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實時伸,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
《列仙傳》說漢武帝把她的手翻開後,發現她手裏握著一個玉鉤,這可能是從鉤弋夫人這個稱號中敷衍而來。
《漢書》又載:鉤弋夫人晉升為婕好,居住在鉤弋宮(拳夫人進為婕好,居鉤弋宮,大有寵),才被稱為鉤弋夫人。
而後人則推測,鉤弋夫人之所以緊握拳頭,是因為她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並不是什麼奇女子。
太始三年(前94),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生皇子弗陵,號稱鉤弋子。武帝說:我聽說從前堯是懷孕了十四個月才出生,現在鉤弋子也是這樣。於是就命名鉤弋子出生的門為堯母門。(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堯是儒家尊奉的聖人之一,文治武功俱佳。像當年庚太子出生一樣,漢武帝很興奮,舉行了命名儀式。司馬光在《資治通覽》談到“堯母門”時說過一段非常中肯的話:
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於中必形於外,天下無不知之。當是時也,皇後、太子皆無恙,而命鉤弋之門曰堯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危皇後、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悲夫!
六十多歲的漢武帝娶了十幾歲的鉤弋夫人,又生了鉤弋子;還將鉤弋夫人的住處命名為堯母門。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未來如何還很難說。戾太子剛出生時漢武帝不也欣喜若狂嗎?但是,時過境遷,一切都變了。當年的愛子,現在失寵;今天的愛子,以後又如何?一定會勝過太子劉據嗎?都是未知數。
但是,一個堯母門,把鉤弋子炒紅了,誰敢保證有人不會利用這一點做文章呢?
鉤弋夫人被稱為堯母了,等於說把鉤弋子比作堯了,堯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這是暗示皇上想要換太子嗎?漢武帝此時有廢立太子的打算嗎?
我認為還不大可能:
皇族之中母子寵衰是緊緊相聯的,而衛皇後已失寵多年,鉤弋夫人正沐浴皇恩。感情上,漢武帝傾向於幼子。但是,理智上漢武帝並非就想廢立太子。
一、漢武帝認為太子穩重、仁慈寬厚,能夠繼承漢家的基業。雖然太子與漢武帝的政見、性格、作風都不一樣;但是,漢武帝晚年,已經漸漸認識到自己廣征四夷對國家、子民的傷害。太子在這一點上與自己相反,正可以彌補自己的過失。
二、鉤弋子剛剛出世(太始三年,前94),漢武帝根本無從判斷其將來否適合做繼承人。如果說漢武帝寵愛鉤弋夫人,就要立其子為太子,這是非常武斷的。鉤弋夫人之前,除了皇後衛子夫,漢武帝先後寵幸過很多夫人,也有幾位生下皇子,都沒有動搖太子的地位。漢武帝不可能不慎重對待國家的未來。
可見此時,漢武帝尚無易位太子的念頭。
漢武帝曾經說鉤弋子很像他,劉邦當初也曾對趙王如意發此感慨,想改立他為太子。但是,漢武帝吐露心聲,是在太子劉據叛亂被殺之後。
後衛太子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男齊懷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態亂國家,擾與久之。
後來衛太子叛亂被擊敗,而燕王旦、廣陵王青有很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的兒子齊懷王、李夫人的兒子昌邑哀王都年輕早逝。鉤弋子五六歲時就長得高大,而且很懂事,又因為他出生時的與眾不同,漢武帝就特別地喜歡他,經常說“鉤弋子很像我”;並打算立鉤弋子為太子。但鉤弋子年小母少,漢武帝怕王後將來專橫而危亂國家,因而猶豫了很久。
由於堯母門事件,太子劉據與父王漢武帝的關係進入危險期。此時,仿佛天意,又接連發生了幾件事:
征和元年(前92),漢武帝64歲,對於古人來說,這個年齡算是高齡了。漢武帝之前的漢朝皇帝,漢高祖(前256~前195)、漢文帝(前202~前157)、漢景帝(前188~前141),分別活到62歲、46歲、48歲。此時,武帝體弱多病,很多事情力不從心,性情變得敏感,天天懷疑有人在詛咒他,破壞他的長生計劃。
征和元年年底,漢武帝看到一個帶劍的男子進入中龍華門,下令把他抓起來,而男子棄劍逃走。漢武帝很生氣,殺了宮門守衛官。十一月,漢武帝親自調集京城附近的騎士,在上林苑中仔細搜查,又關閉長安所有城門,全城戒嚴,前後折騰了一個月才解除戒嚴。
但是,這次急風驟雨隻是揭開了“巫蠱”之禍的序幕,更殘忍、更血腥的殺戮即將開始。這場禍及長安城中數萬生靈的慘案究竟如何從天而降?又將怎樣慘淡收場?
請看:巫蠱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