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太子失寵:漢武帝多疑 杯弓蛇影(2 / 3)

三是,有意表示對皇後、太子的信任。

就事論事,武帝的確很信任皇後和太子。每次外出,皇帝都將朝中之事托付太子處理,宮中之事托付皇後處理。回來之後,讓他們揀最重要的事報告一下,有時候連報告也懶得聽。(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宮內付皇後。有所平決,還白其最,上亦無異,有時不省也。)既能始終將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善於放權,樂得逍遙!

四是,衛子夫、戾太子是庸人自擾嗎?

衛子夫與漢武帝是夫妻,劉據與武帝是父子。如此骨肉相連,一方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另一方都會覺察到;特別對於擁有生殺大權的皇帝的態度變化,皇後與太子自然敏感。因此,如果不是漢武帝確實有了某種變化,衛子夫、劉據何必自找煩惱呢?如果不是這種變化對自己已構成巨大的威脅,又何苦誠惶誠恐?

漢武帝和太子之間為何變成了危險關係?

其一,政見不合。

武帝是典型的鐵血派,而劉據則是仁義派。劉據反對向四鄰各國用兵,更厭惡酷刑酷吏,他希望能夠休養生息。

其二,不懂權術。

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一樣,都是七歲立為太子。但是,漢武帝當年從默默無聞的十皇子最後勝出,是後宮五個女人角逐、博弈的結果。這使得漢武帝自小就見識了宮廷的冷酷,也因此變得冷血和世故。太子劉據生來養尊處優,未見宮廷紛爭;甚至不識人間煙火。漢武帝屢屢征伐四夷,太子劉據都要苦苦勸諫。每次,漢武帝都笑著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我吃這個苦,讓你做個安逸的皇帝,不很好嗎?

武帝臉上在笑,可心裏呢?滿朝文武高呼吾皇神武,公孫弘、張湯等人的追捧更是花樣翻新,唯獨太子執意反對,漢武帝心中自然不快。

太子明確表示不同政見,既說明他忠於父皇,又說明他不懂權術。

其三,朝臣分裂。

一方是獨斷專行的漢武帝,信任酷吏和執法嚴格的官員;一方是天真執著的太子,忙著推翻、平反大臣的判案,雖然此舉讓民心大快,卻得罪了很多大臣。“知夫莫若妻”,衛皇後怕長此以往得罪皇上,苦勸太子罷手,不要任意而為。漢武帝聽說後批評皇後的投機心態,稱讚太子的忠直善良。

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皇後恐久獲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上聞之,是太子而非皇後。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

群臣中寬厚之人或者長者都依附太子,與漢武帝周圍嚴刑苛法的官員形成鮮明對比。大臣們因此分為了兩派,一派擁護太子(太子黨),一派反對太子(君王黨)。朝臣的分裂,最讓武帝揪心。君子朋而不黨,而邪臣多黨與。因此,毀謗太子的官員還是大大多於讚賞者。

但是,這件事情我們也不能過度闡釋。如果認為漢武帝視太子為政敵,那就把太子與武帝政見不合的問題看得過重;以為憑這就引發了巫蠱事件,那就大錯了。

其四,衛青下世。

元封五年(前106),衛青去世。衛青的下世,使衛子夫失去朝中最大支柱。衛子夫與劉據馬上感受到失去衛青後的政治孤獨。平日裏懾於衛青地位、權勢的官員紛紛跳出來,誣陷太子(衛青薨,臣下無複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競欲”二字,可見這些反對派迫不及待、落井下石的醜態。

由於上述四個方麵,漢武帝與衛皇後母子的關係疏遠了。最為危險是,皇後不能再自由麵見漢武帝(上與諸子疏,皇後希得見)。

這使得衛子夫即使有緊急情況,也無法與漢武帝直接溝通。

此時,戾太子劉據與漢武帝,一個真執著,一個假大度,兩人的關係進入了一段非常敏感而微妙的時期。

“遭暗算遇對手”

第四階段,疑竇重重。

這一時期,太子劉據成了眾矢之的,宦官頻頻告密,導致父子關係由“不喜歡”升級為“不信任”。

有一次,太子去見皇後,見麵的時間長了一點,“移日乃出”。漢武帝身邊的宦官黃門(禁宮侍從)蘇文立刻稟告漢武帝:太子光顧著與皇後宮的宮女們戲耍(黃門蘇文告上曰:太子與宮人戲)。漢武帝也不責備太子,而是不動聲色地給太子宮增加了二百名宮女(上益太子宮人滿二百人)。

父皇莫名其妙地給自己增加這麼多宮女,太子很納悶,一打聽,才知道是太監蘇文打了小報告。蘇文與小黃門(禁宮小侍從)常融、王弼等一直暗中觀察太子,動不動就向漢武帝打小報告(文與小黃門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過,輒增加白之)。皇後恨得咬牙切齒,“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隻有誅殺蘇文等人,才能免於後患。太子依然無知無畏:我又不犯錯,何須害怕蘇文!皇上何等聰明,不會相信那些邪惡讒言,不用擔心!(皇後切齒,使太子白誅文等。太子曰:第勿為過,何畏文等?上聰明不信邪侫,不足憂也!)

他沒有想到父皇也是人,也戰勝不了偏聽輕信的人性弱點。

又有一次,漢武帝身體輕微不適,讓常融召喚太子,常融回來又進讒言:太子聽說您生病,麵露喜色。漢武帝聽後心下一沉,默然不語。太子過來請安,武帝細細觀察,他哪裏有喜色?倒有哭泣過的痕跡。漢武帝很奇怪,詳細盤查,才知道兒子是害怕自己出意外,剛哭過一場。武帝心中暗愧,殺了挑撥離間的常融。(上嚐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處,而佯語笑。上怪之。更微問,知其情,乃誅融。)

小太監們為什麼敢如此放肆地陷害太子?

一是深知武帝。

小太監們整天不離漢武帝左右,漢武帝與太子的微妙關係,他們最清楚。而且太子、皇後不能經常進宮,麵見武帝,這就進一步表明,武帝與皇後、太子的關係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