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淮南大案:劉皇叔謀逆 恩怨久長(3 / 3)

一是偽造印信。

劉安這次是動了真格,上至皇帝的玉璽,丞相的大印,下至各地縣官的官印,整套克隆。

二是安排臥底。

劉安派人偽裝獲罪逃到京城,在大將軍衛青和丞相公孫弘的府中臥底,一旦事發,立即刺殺衛青,逼降公孫弘。

三是策劃調兵。

武帝時期,諸侯國的軍隊由國相、內史、中尉三人掌管,三人之中有一人不同意,即不能調兵。淮南王擔心國相等人不服從;於是,他和伍被商議了兩種調兵方案:

第一,謀殺國相等淮南國的高官,篡奪兵權。具體的方案是:偽裝宮中失火,等國相、二千石高官來宮中救火,立即殺死他們(偽失火宮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殺之)。

第二,偽造南越兵入侵的假消息調兵:偽稱南越入侵,借機派兵,掌握軍權(持羽檄,從東方來,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兵)。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套方案:伍被主張先做勢,待塵埃四起之時,登高一呼,他是做長線,謀全局;劉安主張畢其功於一役,他是做短線,搞投機,難怪謀事不成。

“書生造反終不成”

然而,這一係列措施緊鑼密鼓籌劃之際,事情卻迅速敗露,轟轟烈烈的淮南王叛亂胎死腹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淮南王瞬時失利呢?

禍起蕭牆。

導致淮南王叛亂敗露的原因有三:一是門客雷被告狀,二是孫子劉建告狀,三是主謀伍被告狀。雷被和伍被是他手下的“八公”(八位門客)之一,劉建是他的孫子。雷被告狀,敲響了淮南王的喪鍾;劉建告狀,再起波瀾;伍被投案,供出全部詳情。這是典型的“眾叛親離”啊!

案發後,太子、王後立即被捕,王宮被圍,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被抓,各種叛亂的器物也被查抄出來。漢武帝派宗正(主管皇族事務)手持符節,審判淮南王。

宗正還未走到淮南國,淮南王已自刎而死。王後茶、太子劉遷和所有謀反之人一概被滅門。

寡謀少斷。

劉安喜愛讀書鼓琴,曾經召集門客編撰了《淮南子》一書(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世代傳誦。從本質上講,劉安是一介文人,屬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類型。

劉安準備起兵的時候,曾經擔心太子妃洞察內幕,走漏風聲,於是授意太子,三個月不和太子妃同床共寢,借口休掉太子妃。之後淮南王假裝大怒,把太子和太子妃關在一起三個月,太子仍然不和太子妃親近。太子妃隻好請求離去,淮南王上書道歉,將太子妃送回京城長安。

由此看來,淮南王準備叛亂的時間是很充分的;但是,在是否真正起兵一事上,淮南王非常猶豫,屢屢決而不斷。

雷被事件中,河南郡打算逮捕太子劉遷,劉安想叛亂,但一度舉棋不定(計猶像十餘日,未定);中尉至淮南國宣布削地時,劉安本來準備謀殺中尉後舉事,中途又停了下來。

劉建事件發生,淮南王得知中央政府的廷尉到來,便通知國相、二千石高官進宮,準備將中央政府任命的高官一網打盡。但是,前來的隻有國相,內史出差在外,中尉以迎接廷尉為由推辭不來。劉安隻好放棄這一謀殺計劃。

太子劉遷自以為罪不過謀殺淮南國的中尉,參與密謀的人也都死無對證;因此,還打算跟廷尉進京,聽候發落。

正當此時,伍被自首,徹底打亂了劉安的所有計劃。

整個叛亂,劉安心有不甘,手有不忍,優柔寡斷,終至失敗。

誌大才疏。

淮南王劉安非常自負,伍被認為在天下安定的情況下發動叛亂不得人心,必然失敗;後來精心籌劃了煽動民心的幾條措施,劉安不以為然:我還需要那樣做嗎?

劉安有文才,他曾受武帝之詔,一揮而就,寫下著名的《離騷傳》;但是,劉安的這些才能,都不是治國之才,充其量隻是一點文才。伍被批評他“逆天道而不知時”,真是一針見血!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之時,劉安企圖叛亂(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他的國相說願意為他帶兵,他便將兵權給了國相。國相拿到兵權後,協助中央政府平叛,根本不聽淮南王指揮,客觀上使淮南王躲過一次劫難。

所以,命運已經很眷顧劉安了,好幾次助他擺脫厄運。但是,“自作孽,不可活”,連擺平自己國相的能力都沒有,淮南王竟然念念不忘陰謀叛亂。

究竟是什麼成為淮南王的心魔,一定要放下書卷琴瑟,投進一場力所不及、世人不恥的叛亂呢?

武安侯田蚡可謂把準了他的脈,幾句話捧得他飄飄然:

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

其實,田蚡隻是說說漂亮話,淮南王劉安就高興得忘乎所以,幻想著有朝一日君臨天下。

淮南王過分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自認為是高祖劉邦的孫子,比當今天子都要高一個輩分;因此,常常不願向晚輩稱臣(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寧能北麵臣事豎子乎?)皇族中的輩分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政治資本,而劉安太看重這一點,以致於背上包袱,目空一切。

淮南王謀反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劉安出生之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竟然早早預示了這場叛亂?劉氏皇族內部還有著多少引而未發的恩怨?

請看:皇室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