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就在這種焦慮不安的仇恨中一天天煎熬著。
陷入焦慮狀態的淮南王劉安,一心想著叛亂。他召來手下最有軍事才能的門客伍被(pi,皮),商議叛亂之事。但是,伍被拒絕支持淮南王劉安的叛亂。
伍被的理由隻有一點:叛亂不可能成功!
伍被為什麼認為淮南王的造反不能成功呢?
一是沒有民意支持。
伍被認為:當年,百姓無法忍受秦始皇的暴政苛法,早已積聚了巨大的反秦能量,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立即響應;如今,武帝雖然窮兵黷武,但國富民強,民間毫無反政府的情緒。
二是力量太懸殊。
吳楚七國叛亂初起之時,力量相當強大,但是,造反最終沒有得逞,何況一個小小的淮南國?與中央政府相比,雙方力量懸殊太大,不可能成功。
的確,無“勢”、無“力”,如何成事?可以守勢、可以趁勢、可以造勢,但前提必須有“勢”;可以借力、可以蓄力、可以發力,前提必須有“力”。有想法無辦法,不如讓它作罷。
伍被的意見是對的,隻是淮南王此時聽不進去。
常言道禍不單行。削地一事剛了,一張狀告淮南王的禦狀送又呈到漢武帝麵前。
那麼,這一次告禦狀的是誰?他又是因為什麼告淮南王劉安呢?
這次擊鼓鳴冤的,居然是淮南王劉安的親孫子劉建。
為什麼孫子會告爺爺的禦狀呢?
其一,其父受侮。
淮南王有兩個兒子,庶長子是劉不害,但是,淮南王、淮南王的王後、太子劉遷都不喜歡他;不僅不喜歡他,還經常欺負他。劉不害性情窩囊,對這些不公正的待遇並沒有太大反應;而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可不一樣了。劉建有才華,有血性,他看不慣淮南王、王後、太子對父親的蔑視,心中常常憋著一腔不平之氣,伺機討回公道。
其二,不得封侯。
漢武帝於元朔二年(前127)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策;這樣,不僅是繼位的嫡長子,其他兒子也能裂土封侯。漢武帝的原意是讓諸侯國越分越小,小到難以對抗中央政府。而這個政策在劉建眼裏,就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大好時機。一旦裂土封侯,父親劉不害就可以封侯,自己再也不用在劉安眼皮底下天天受氣。
然而,淮南主劉安拒不執行推恩策,劉建的太子夢泡了湯,於是恨意大生。
劉不害雖然庶出,好歹也是長子,卻一無所有。弟弟劉遷因為嫡出,就位居太子,呼風喚雨,備受寵愛。親兄弟的身份、地位如此懸殊,劉建的心裏能平衡嗎?當然不能!(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
其三,計劃敗露。
劉建不像父親劉不害那般忍氣吞聲,他極力結交有才之士,想扳倒太子劉遷。這樣,自己的父親就可以順理成章取而代之,成為太子。但是,劉建行事不嚴密,很快為太子劉遷察覺。
劉遷驕橫跋扈,怎麼容得下侄兒這等心機?立即將劉建抓起來,嚴刑拷打。
這一拷打,家庭矛盾上升為敵我矛盾,叔侄(太子和劉建)關係迅速惡化,劉建隻好鋌而走險。
元朔六年(前123),也就是雷被狀告淮南王的第二年,劉建派人進京,告發太子劉遷。
劉建告狀主要是三件事:
一是自己受迫害;
二是父親受迫害;
三是淮南陰事。
這三樁事,第一、第二件,雖屬家事,但是,皇族家事就是國事,中央政府有權查辦。第三樁事最為厲害。所謂“淮南陰事”,即淮南王劉安見不得人的事。劉安最見不得人的事是什麼?是謀反。劉建知道太子曾多次謀劃刺殺漢使,此事確有致命的殺傷力。
漢武帝將此案交丞相公孫弘主持,河南郡負責查辦。
此時,呂後當年的親信、辟陽侯審食其的孫子審卿和公孫弘私交甚好,審卿與淮南王劉安宿怨頗深。於是,他極力羅織罪名;公孫弘更懷疑淮南王有叛亂之心,辦得格外認真。
劉安非常慌亂,又想發動叛亂,找到伍被商量,伍被還是老意見: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人心思定,如果貿然行動,必然是“逆天道而不知時”,肯定不能成功。劉安進退兩難:起兵,勝算幾乎沒有;不起兵,陰謀即將敗露。
劉建本來隻想除掉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太子。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狀竟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不歸路。
伍被力阻不成,便向淮南王獻出一條借力打力的謀反之計:
第一,偽造皇帝聖旨,遷徙三種人充實邊地。
當時,朔方郡組建不久,人口不多,伍被要遷徙的三種人:一是各地的豪強俠士,二是判處耏(nai,奈)罪(兩年以上刑期)以上之人,三是家產在五十萬以上之人;而且,要急催他們出行,逼得他們走投無路。
第二,偽造中央司法部門關於逮捕各地諸侯的太子、幸臣的文件。
伍被這一計謀,想通過作偽,導致民怨沸騰,諸侯恐懼(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天下大亂,淮南王劉安好借機舉事。
司馬遷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兩次用大段文字書寫伍被不讚成淮南王劉安謀反的說辭,幾乎占《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近一半的篇幅,表現了司馬遷對伍被說辭的欣賞,對劉安破壞大一統局麵的不滿。伍被言論的中心就是,武帝時期百姓對中央政權的心態,與秦末百姓希望推翻暴秦的心態絕然不同,因此,叛亂絕無成功可能。
“借力打力”著眼於製造政局危機,激化社會矛盾,挑起人心轉向。但是,劉安既聽不進伍被不能謀反的話,也聽不進伍被借力打力之計(此可也。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他自有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