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以死殺人:一命換四命 張湯昭雪(2 / 3)

這次,三長史一定要出口惡氣,於是對丞相說:張湯出爾反爾,現在又大炒陵園被盜一事,他不過是想取代您的位置。您放心,他辦不到!他有把柄在咱們手上。於是,三長史抓了張湯的商界朋友田信等人。

接著三長史給漢武帝寫奏章,於是有了前麵所講的漢武帝向張湯質詢國家商業機密是否泄密一事。

漢武帝認定張湯欺詐,除了三長史上書,還有鹹宣告發。那麼,鹹宣告發張湯又是因為什麼呢?這其中還牽扯什麼恩怨瓜葛呢?

原來,河東(今山西夏縣)人李文曾經和張湯有隙,後來,李文當了禦史中丞(禦史大夫的屬官),便多次從禦史台的文書中尋找可以打擊張湯的材料,且不留任何餘地地加以使用(不能為地)。張湯有個下屬叫魯謁居,為了給上司出氣,派人向漢武帝寫了一封匿名信,告李文有不法之事。正好,漢武帝分派張湯審理此案,就借機殺了李文。張湯對魯謁居的好意也是心知肚明。

後來魯謁居有病,張湯登門探望,還親自為他做足療按摩,這件事不巧被趙王劉彭祖知道了。

趙王為什麼關心張湯給魯謁居做足療這件事呢?

元狩四年(前119)以後,漢朝施行鹽鐵官營,不許地方諸侯和私人從事鹽鐵經營;而趙國以冶煉鑄造作為支柱產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尋釁滋事,張湯因此常常在朝堂之上打擊他,趙王於是四處搜集張湯的隱私。

趙王抓住了張湯為魯謁居做足療這件事,上書告發,張湯身為大臣,他的下屬魯謁居有病,竟然親自為他做足療,太反常了。我懷疑他們倆一定做了什麼大壞事。(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事。)

漢武帝將這件事交給廷尉審理,魯謁居已經病亡,案件牽涉到魯謁居的弟弟。於是,廷尉就把魯渴居的弟弟關押在導官。張湯湊巧到導官審理案件,看見了魯謁居的弟弟,就想暗中相救,所以,表麵上假裝不認識魯謁居的弟弟,也不去看他;但是,魯謁居的弟弟不知道張湯的想法,心中怨恨張湯無情,等不及張湯出手相救,就派人上書,將張湯和魯謁居合謀陷害李文一事抖了出來。案件落到鹹宣手中,鹹宣自然不會輕輕放過,案情終於水落石出。

三長史舉報張湯泄露國家機密,鹹宣告發張湯謀害大臣,漢武帝終於認定張湯是欺詐之徒。於是回到了我們開篇所講的張湯自殺。這就是“以死殺人”案的始末。

張湯謀害丞相莊青翟,淩辱三長史,積怨太多;枉殺李文,法理不容。張湯之死雖為冤案,但自身人品太差,終至惡報。

“酷吏能臣”

除去清廉的外衣,真實的張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據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的記載,張湯是杜縣(今西安市)人,他的父親是長安縣的縣丞(主管縣中司法)。

張湯還是小孩的時候,一天,他的父親外出,留下他看家。父親回來後,發現家中的肉被老鼠偷走了,就把張湯揍了一頓。張湯也很窩火。於是,他在屋裏找鼠洞,找到了偷肉的鼠和被偷的肉,“鼠贓並獲”。然後,小張湯坐在堂屋中間,從拷打審問老鼠開始,記錄審訊過程,宣布判決書,最後當堂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整套程序環環相扣,一絲不亂!

張湯的父親目睹張湯審鼠全過程,大為震驚。“三歲看老”,他意識到這個人小鬼大的小兒子是塊做獄吏的料,於是,讓他學習判案的文書。

父親故去後,張湯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長安縣小吏。

不久,張湯因為工作出色,調任茂陵(漢武帝的陵園)尉,主持陵墓的修建,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我們知道,張湯從小就是一個做事有步驟、頭腦很精明的“鬼靈精”,如今步入仕途,他又將怎樣規劃自己的仕途的呢?

投靠權門。

張湯起家緣於善待田勝。田勝是漢武帝的舅舅。田勝因事入獄,張湯竭力討好他,隨後他並得到其兄丞相田蚡的提攜,進入中央政府,做了內史(主管京城治安的“首都公安局長”)。後來,張湯受到田家兄弟強力推薦,被漢武帝任命為禦史。

嚴刑峻法。

張湯一直在司法部門工作,他處理案件不是實事求是,而是力圖株連旁人,執行酷吏政治,最典型的莫過於處理陳阿嬌的巫蠱案件。對阿嬌事件,漢武帝很惱火,但阿嬌是長公主的女兒,又是自己的親表姐,漢武帝尚有網開一麵的意思。張湯洞悉聖意,除了放過陳阿嬌,對其他涉案人員,極盡株連之能事,致使長安城數十豪門家破人亡。

因處理陳皇後(阿嬌)巫蠱事件有功,張湯被漢武帝譽為能臣(治陳皇後蠱獄,深竟黨與,於是上以為能),後任太中大夫,負責和趙禹一塊兒製訂嚴刑峻法,控製官員。

司馬遷慘遭李陵之禍,深知酷吏之害;所以,對張湯肆意株連的行徑,他不吝揭露。司馬遷清醒地認識到,酷吏依循的並非律法,而是帝王的意誌。

迎合武帝。

張湯得到重用,從根本上講是得到武帝的欣賞。一個刀筆小吏,如何得到漢武帝的器重和欣賞呢?張湯自有一整套“作戰計劃”。

一是奉迎漢武帝尊儒。

武帝打僧家旗號,引法家之實的一套把戲,有三個大臣看得很清楚,一是公孫弘,二是張湯,三是汲黯。公孫弘正因為會迎合漢武帝“尊儒愛法”,所以後半生踏上星光大道、順風順水。

張湯也巧妙地利用了漢武帝的這個心思。張湯判決大案之時,往往想方設法附會儒家學說,並且聘用一些攻讀’《尚書》《春秋》的博士弟子補為廷尉的文秘,負責檢查平反疑案(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漢武帝看著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