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以死殺人:一命換四命 張湯昭雪(3 / 3)

二是奉迎武帝自尊。

尊儒隻是做給世人看的。漢武帝氣吞宇內,最欣賞的還是自己。司馬遷慘遭李陵之禍,根本原因是傷害了漢武帝的自尊。張湯可不是司馬遷,他有的是小聰明。

張湯判案,往往事先向武帝剖析案情。漢武帝認為對的,他就記錄下來,作為以後判案的法令,並且廣而告之,宣傳武帝的英明。如果武帝批評他,他馬上認錯:下屬也提過類似意見,就像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有采納,真是愚蠢。

張湯處理案件,有四種模式:

其一,如果他認為是漢武帝想嚴辦的人,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人去審理;

其二,如果他認為是漢武帝想寬恕的人,他就交給執法寬鬆、公平的人去審理;

其三,如果他審理的是豪強,他一定要想著法子予以重判;

其四,如果審理的對象是平民百姓,他常常向漢武帝口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還是請皇上明察裁定。於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

可見,張湯審案,完全是揣摸漢武帝的心理傾向辦案,毫無執法的公平性可言。

不過,張湯多少有些草根情結,對於一般平民,相對比較寬宥。但是,他對於豪強的打擊,不能片麵、天真地看作是劫富濟貧、平民思維;他之所以如此,根本還是為了取悅漢武帝。

三是奉迎武帝的對匈用兵。

張湯是漢武帝對匈作戰的堅定支持者,並借此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一次,匈奴的使者來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有一位叫狄山的博士率先發言:和親有利。漢武帝問他:利在何處呢?狄山回答:武器是凶器,不能屢屢動用。如今皇上興兵攻打匈奴,國庫空虛,邊地的百姓困苦不堪。由此看來,用兵不如和親。(今自陛下舉兵擊匈奴,中國已空虛,邊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

漢武帝一聽,這不是擺明了挑朕的不是嗎?於是想利用張湯還擊他。張湯不緊不慢地說,這是愚蠢的儒生之言。如果狄山就此住嘴也就沒事了。偏偏狄山並不示弱,反唇相譏:我固然是愚忠,但是,禦史大夫張湯卻是偽忠。張湯處理淮南王、江都王兩案,嚴刑峻法,離間骨肉,使天下諸侯都惶恐不安。

“打狗還要看主子”啊!漢武帝臉色大變,問狄山:我派你守一個郡,你能阻擋住匈奴入侵嗎?狄山說:不能。給你一個縣呢?狄山回答:不能。武帝又問:給你一個邊地要塞呢?狄山想:如果自己辭窮而無法回答,一定會被投入獄中。隻好硬著頭皮說:可以。於是,漢武帝派博士狄山到邊地駐守一個要塞。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攻下要寒,砍下狄山人頭。消息傳來,群臣震懾,再沒有人敢於反對用兵匈奴。(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於是上遣山乘障,至月餘,匈奴斬山頭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懾。)

四是奉迎漢武帝的財政改革。

對匈作戰造成國庫空虛,財政危機讓漢武帝頗為頭疼。

張湯看準了漢武帝的這一大心病,力主進行財政改革:一是進行更換貨幣,二是鹽鐵國營,三是征收資產稅。同時,嚴厲鎮壓趁改革之便大肆貪汙的各級官僚。這一時期,張湯一上朝就跟漢武帝大談財政改革,一談就是一天,太陽落山了,皇上都忘了吃飯。丞相此時倒成了一個擺設,國家大事都取決於張湯。(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

當然,財政改革的許多具體措施並不出自張湯,但是,如果沒有張湯在漢武帝麵前的大力鼓吹,沒有張湯對貪官的嚴厲打擊,這些措施都很難執行。

五是以頂撞相迎合。

張湯也不是事事都順著漢武帝;偶爾也會頂撞抗議,但是,頂撞帶給他的不是漢武帝的反感,反而是更大更深的信任。

比如張湯審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一律窮追到底。漢武帝本想寬恕從犯嚴助和伍被,張湯和武帝爭辯:伍被是策劃謀反的人;嚴助是皇上親近寵幸的人,出入宮廷禁門的護衛大臣,竟然私交諸侯。如不嚴懲,以後就要亂套了。皇上隻好同意。(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於是,上可論之。)

為什麼張湯頂撞漢武帝,堅持己見,不但沒有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反而還會受到漢武帝重用呢?

像漢武帝這樣剛愎自用的人,百依百順並非就能博得他的青睞。他需要被人時不時無傷大雅地挑戰一番。“無傷大雅”不是像狄山一樣,一根筋地觸犯他的基本尊嚴;而是讓他體會一點英雄惜英雄的豪情。其實,張湯的頂撞是為維護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服務,策劃謀反的人,私自與諸侯相交的大臣,從根本上說,都和漢武帝極力要維護的中央集權為敵。張湯的堅持,表麵上是和漢武帝過不去;實際上與漢武帝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因此,這種頂撞,讓漢武帝感到張湯是真正的直臣、忠臣。

張湯病時,漢武帝親赴慰問,可見,張湯所受待遇,非比尋常(湯嚐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

武帝一朝當麵頂撞漢武帝最為嚴重的並不是張湯,而是另一位大臣;他沒有張湯那麼官運亨通,卻也做到了善始善終。這位大臣是誰?他為什麼要頂撞漢武帝?漢武帝會怎麼對待他呢?

請看:童言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