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膠西國任職的二千石的高官,如果遵守漢代法律辦事,劉端總是要找個罪名上報朝廷加以誣告;如果實在找不到罪名,他就毒死他們。劉端的鬼點子多得很,他的蠻橫足以拒絕別人的勸諫,他的計謀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因此,膠西國雖然隻是個小諸侯國,但是,在這裏死於非命的高官非常多。(強足以拒諫,智足以飾非。相,二千石,從王治,則漢繩以法。故膠西小國而所殺傷二千石甚眾。)
公孫弘向漢武帝建議派董仲舒到膠西國任國相,就是想讓膠西王來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公孫弘殺董仲舒的理由太簡單了:一是董仲舒認為公孫弘品行不端,引發了公孫弘的極端不滿;二是公孫弘的學問不及董仲舒,引發了公孫弘的強烈嫉妒。就這麼兩條理由,公孫弘就要取人性命!
所幸的是,膠西王劉端盡管殘暴成性,但是,麵對一代大儒董仲舒,他還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克製;沒有立即尋釁滋事。董仲舒很清醒,時間一長,肯定會出麻煩。不多久,他就借口有病,辭官回家了,算是落了個全身而退。
“難逃死劫”
主父偃沒有董仲舒那麼剛直,也沒有他那麼幸運,終於死於公孫弘的第二次“借刀殺人”,死於公孫弘的第二次迸發的強烈嫉妒心。
當年公孫弘擔任禦史大夫時,主父偃隻是個郎中、謁者。公孫弘的出道比主父偃早,職位比主父偃高,這種官階上的明顯差別一般來說不會讓他們產生利益之爭。事實上,他們兩個人發生正麵衝突的隻有一件事,即設立朔方郡一事。
元朔二年(前127),衛青取得了河南之戰的巨大勝利,奪取了匈奴長期占領的河套地區,這裏水草豐茂,是匈奴的畜牧業基地。主父偃因此提出一個重大建議:在河套地區組建朔方郡。他慷慨陳詞:河套地區,外有黃河天險,內有千裏沃土;秦朝大將蒙恬當年就曾在此修築萬裏長城。如果在這一帶發展農業,就不用再從內地運送糧食,大大節省轉運糧食的費用,這正是我們消滅匈奴的根本大計啊!
漢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興致盎然,馬上轉給大臣們朝議。
可公卿大臣全都反對,公孫弘尤為強烈:當年秦朝調動三十萬人築城建郡,沒有成功,我們為什麼還要重複做此“無用之功”?
其實,秦朝在河套已經建立了九原郡,公孫弘為了自己的主張,即使歪曲曆史事實也在所不惜。
最終,漢武帝力排眾議,支持主父偃,決定修築朔方郡。
這是公孫弘與主父偃唯一的一次正麵交鋒,而且還是出於公事而非私事。但是,我認為,對主父偃的這次勝出,公孫弘非常反感。
主父堰還曾向漢武帝提出一個重大議案:
主父堰說:古代的諸侯國大不過百裏,非常容易控製。如今的諸侯國,動輒就是城池幾十座,土地方圓幾千裏。天下形勢寬緩之時,他們驕奢淫逸;一旦形勢危急,就會憑借勢力,聯合起來。如果你想削減他的封地,他們又會像晁錯削藩那樣叛亂。
當今的諸侯王,他們的兒子、兄弟,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但是,隻有嫡長子才能世世代代繼位為王,其他的人雖然也是諸侯王,卻沒有任何封地,這不符合仁孝之道。
如果陛下能降一道詔令,推廣恩德。要求那些諸侯們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分封給子孫。那麼,諸侯王的子弟一定高興得雙手讚成。這樣,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卻不用削減他們的土地,他們沒有實力與中央抗衡了。(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這就是著名的推恩之策。每一個諸侯王子弟都可以由此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封地,推恩之策因此得到了廣泛擁護;同時,天下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各個諸侯國僅能自保,再無力對抗中央政府。皆大歡喜。
困擾西漢王朝長達數十年的諸侯割據勢力,被主父偃“四兩撥千斤”的一番推恩,就此瓦解。然而,主父偃越是聰明絕頂,越是不得公孫丞相見容。為什麼?
公孫弘明顯感覺到了主父偃的威脅!於是,公孫弘始而嫉妒,終而憤怒。
公孫弘不得不承認,主父偃雖然官聲極差,但從來不缺少才華。建立朔方郡、施行推恩策都是主父偃的主意,而且,效果顯著。憑主父偃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帶來的上升勢頭,主父偃極有可能某一天蓋過自己,這是公孫弘最不願看到的。
而且,主父偃是內朝重臣,公孫弘雖然貴為丞相,卻是外朝之臣。就地位、資曆、聲望,外朝之臣勝過內朝之臣,但是,外朝之臣的決策權遠不如內朝之臣。所以,拚才能,公孫弘沒把握;拚關係,內外有別。說得玄點,公孫弘隻能拚綜合素質了。而主父堰恰恰是個單項突出、漏洞百出、綜合素質極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