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厲王之死讓漢武帝懷疑主父偃濫用職權,逼殺齊王;加上趙王告發公孫弘接受諸侯的賄賂,漢武帝一怒之下,把主父偃投入獄中。公孫弘趁機大進讒言,誘勸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主父偃能躲過這一劫嗎?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公孫弘一定要致他於死地呢?
“眾人推牆”
主父偃被抓之後,公孫弘對漢武帝說:齊王憂憤而死,又沒有後代,國土已歸了朝廷,如果不誅殺主父偃,無法杜絕天下人的怨恨。
這樣,公孫弘就在主父堰的生死盤上加上了最後一個砝碼,天平迅速傾斜。
漢武帝原來並不想誅殺主父偃,聽了公孫弘的這番話,終於下定決心,賜主父偃一死。
主父偃為鞏固中央集權提出推恩之策,率先建言成立朔方郡,其他大小功勞無數,而且深得武帝信任。主父偃有能力、有靠山,主客觀條件都是硬通貨,為什麼最終還是被漢武帝殺掉了呢?
第一,趙王告狀。
這是主父偃被殺的一個引子。主父偃對齊王有怨而整治齊王,遊曆燕國不受禮遇而告發燕王,這些都令趙王倍感威脅而惡人先告狀。
第二,眾叛親離。
主父偃得勢之時,大臣們都畏懼主父偃的嘴,大家賄賂他的錢,達千金之多。有人勸主父偃:你太橫行霸道了。主父偃說:我從束發遊學已四十多年,自己的誌向從未實現過,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們拋棄我,我窮困的時間太長了。況且大丈夫活著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我已經到晚年了,所以要倒行逆施!(我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五鼎食是說生活極為豪奢,五鼎烹指被處死。
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拿出五百金摔到他們麵前,並數落他們:當年我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做了齊相,你們又跑到千裏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諸君絕交了,請你們今後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
主父偃這種“得誌便猖狂”的做派,太不得人心!比較韓信貴為楚王之後善待早年讓他蒙受胯下之辱的仇人,懸殊實在太大。
主父偃貴幸之時,賓客盈門,數以千計。等到主父偃被殺,竟然沒有人願意為他收屍。最後,還是一個叫孔車的人為他料理了後事。孔車因此大得漢武帝讚賞,被稱之為厚道人(長者)。可見世情之薄,亦可見主父偃多麼不得人心。
第三,公孫讒言。
公孫弘時任禦史大夫,主管司法;在牆倒眾人推的情況下,公孫弘給了主父偃致命的一擊。
第四,武帝冷酷。
漢武帝是此案的最終裁決人,他的冷酷無情,直接導致主父偃被殺。
天羅地網之下、刀光劍影之中,主父偃之死,已屬大勢所趨。
“羊入虎口”
公孫弘借漢武帝之手誅殺主父偃,這一“借刀殺人”的毒計,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使用;之前還有一次預演,不過功敗垂成。
據司馬遷《史記》的《董仲舒傳》記載:公孫弘四十歲才開始學《公羊春秋》,因此,公孫弘的經學功底遠遠不及董仲舒紮實。但是,公孫弘善於奉迎漢武帝,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公卿之位。這樣,二人是你瞧不起我,我不待見你,十分不對眼。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大受武帝重視,擔任過江都王的國相,後來,又回到朝中任中大夫。公孫弘卻趁機對漢武帝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王的國相。(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漢武帝采納了公孫弘的建議,把回朝不久的董仲舒派到膠西國任國相。
公孫弘建議董仲舒去擔任膠西王的國相,究竟是何居心?
其一,遠離中樞。
政治上的作為離不開權力中樞。權力中樞是什麼呢,是中央,不是地方。影響大,效果好。如果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他的才學遠勝公孫弘,這對公孫弘無疑是後顧之憂;公孫弘可能因此成了B角,一個跑龍套的。把董仲舒放到膠西國任國相,就是讓董仲舒遠離中央。這樣,董仲舒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威脅到公孫弘的權力和地位。
其二,借刀殺人。
借膠西王之刀,滅董仲舒之人。膠西王劉端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的哥哥,吳楚七國之亂後,他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西王。劉端殘暴凶狠,就因為他寵幸的一個年輕郎官和後宮宮女淫亂,劉端就誅殺了這個郎官,還殺了他的兒子和母親。
朝臣多次要求嚴懲劉端,但是,漢武帝念及手足之情,不忍降罪。於是,百官建議削減膠西王的封地。這次漢武帝同意了,膠西王國領土於是縮水大半。劉端心生怨恨,開始消極對抗朝廷。王國的府庫因為失修而大麵積坍塌,大量財產腐爛,他一概不管。他不準收租,撤消王宮警衛,封閉宮門,隻給自己留一個專門,用來出人。雖然年紀已經老大不小,卻最喜歡“玩失蹤”,頻頻改換姓名,搖身變為“貧民貴公子”,跑到別國浪蕩閑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