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公孫弘還對汲黯大加讚揚,說他忠誠可靠。這樣一來,汲黯倒顯得氣度狹小,斤斤計較,一下被公孫弘擱裏頭了。而在皇帝和大臣看來,公孫弘大人大量。我們又何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這次公孫弘招數跟上次大同小異:既不躲閃,也不進攻,而是把對手的力量無聲無息地化解掉。
公孫弘再一次通過危機公關,巧妙地渡過了難關。
第四,知難而退。
公孫弘向漢武帝建議停建朔方郡,漢武帝大不以為然,派內朝大臣朱買臣就停建朔方郡提出十點責難,要公孫弘回答。
朱買臣出招,就等於皇帝出招,跟皇帝過招,公孫弘自知是找死。立即承認自己無知,現在如夢方醒,迅速建議停止開發西南邊睡,集中精力經營朔方郡。公孫弘180度大轉彎,不僅否定了自己的初衷,還為漢武帝的想法提出一一佐證。漢武帝自然十分受用。
對朱買臣的“十難”,公孫弘如此識途老馬,總不至於“一難”也無法回答吧。為什麼他就不接招呢?
公孫弘深深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
首先,公孫弘身為外朝之官(禦史大夫),不便和內朝之官公開辯論。
此時,以漢武帝為首、武帝身邊的侍從為輔的內朝,才是真正的決策集團;而以丞相、禦史大夫為首的所謂外朝,不過是一個執行機構。
公孫弘作為外朝的副承相(禦史大夫),深知其中三昧。所以,他放棄辯論,設法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建議。
其次,公孫弘不願和武帝正麵衝突;
內朝朱買臣的“十難”,是漢武帝反對公孫弘建議的明確信號,公孫弘當然不願意因為國家利益而招致個人災難。
由於公孫弘這一套做法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最終官居丞相,被封為平津侯(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這是史無前例的。漢代開國以來,從來都是從諸侯中選承相,公孫弘卻是先當丞相再封侯。此後,先當丞相再封侯,成為漢代定製。
第五,散財養士。
公孫弘生活儉樸,他作為丞相的俸祿用來做了什麼用呢?一是用來周濟老朋友(故人),二是用來供養賓客,甚至到了“家無餘財”的地步。公孫弘的這一套做法令人難以評價:如果公孫弘散財養士,達到“家無餘財”的地步,全為了沽名釣譽,那麼用如此代價獲取讚譽,成本是否太高?再加上蓋布被,一餐不食兩樣肉菜,如果不是追逐名利,公孫弘難道真有如此公而忘私的境界?
但是,至少有一點公孫弘是明白的,漢武帝極端獨裁,要想安身立命,皇帝的看法至關重要。
“文武之功不可沒”
公孫弘雖然為人不恥,為輿論不恥;但是,他既不是無才,也不是無能,甚至還做了些值得大書特書的好事,主要有一武一文兩大功績。
一是諫阻漢武帝在幾個方向同時開疆拓土。
漢武帝在大修朔方郡的同時,還要開拓西南地區。公孫弘則建議收縮戰線,集中財力經營朔方郡。
公孫弘確實抓到了點子。在漢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上,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匈奴,他的建議,保證了漢朝中央政府集中財力辦大事,減輕了百姓不少負擔。
二是提出為博士設立弟子五十名的具體建議。
董仲舒率先提出設立太學,“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主張。但是,董仲舒沒有機會將這些主張付諸實施,就被發配基層,到膠西國任國相去了。
公孫弘做到了。他提出為博士設立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徭役(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還讓太常從百姓中挑人,保證博士弟子的來源。這就將漢武帝的尊儒具體化了。
到了西漢後期、東漢時期,禮樂教化從京師推向各地,儒生的人數迅速增長,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這一點,公孫弘功不可沒。
公孫弘兩次遭逢汲黯朝堂之上打來的悶棍,不躲閃,不反擊,還巧妙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博取了漢武帝更大信任,“危機公關”令人刮目;同時,他又極力誇獎汲黯忠誠,表現得非常寬容;公孫弘真是一位寬宏大量的人嗎?汲黯這個“笨小孩”能夠無知無畏,躲過朝堂之上的明槍暗箭嗎?
請看: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