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了13位丞相;除去景帝朝留下的衛綰,其餘的12位,都是武帝朝任命。其中,3位丞相被迫自殺,3位丞相遭遇他殺。隻有一位,當了1年副丞相(禦史大夫),5年丞相,80多歲壽終正寢,老死在丞相之位。伴君如伴虎,朝堂危機四伏。他是誰?他有什麼特別之處,穩坐丞相交椅?是八麵玲瓏,還是老謀深算?是明哲保身,還是主動出擊?
“大起大落成大器”
秦漢時期,丞相的權力很大。
呂後在惠帝死後,一心想封諸呂為王,以鞏固呂姓家族的地位;但是,當一手遮天的呂太後提出這一打算時,右丞相王陵以劉邦生前的“白馬盟誓”(非劉氏不王)為理由,堅決反對。呂後的裙帶計劃不得不暫時擱淺。
呂後並不死心,她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將王陵調離,任命親信陳平為右丞相,終將大封諸呂一事辦成。呂後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行使皇帝權力,尚且要看丞相臉色,足見丞相之位多麼重要!
漢武帝卻不能容忍丞相的權力過大。他一方麵廣招人才,封為侍中(侍從),在宮中與他們一塊兒議政,形成具有決策權的“內朝”,而使丞相淪為執行國策的“外朝”。這就是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內外朝之製。另一方麵對丞相實行嚴格懲治,造成了6位丞相死於非命的“恐怖”局麵。
但是,偏偏一位老丞相公孫弘竟然毫發未損、穩坐官位,最後老死在丞相任上。
公孫弘年輕時曾經做過獄吏,後來因違法被開除公職,回老家當了豬館。吃過這次大虧,40歲的公孫弘開始發憤讀書,學習《公羊春秋》和雜家之學。
公孫弘另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他的後母非常孝順。漢代講究以孝治國,公孫弘的“大孝子”形象,在當地聞名遐邇。
建元元年(前140),漢武帝下詔在全國範圍內公選“賢良文學之士”。此時,公孫弘即將走完人生的甲子年:60歲,命運之神將手伸給了他。
這一年,公孫弘的家鄉推薦他參加公選。
公孫弘幸運地被選中了,同時被任命為博士(漢代的博士是一種顧問官)。
公孫弘任博士不久,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然而回朝後,公孫弘的彙報,卻讓漢武帝十分不滿。也難怪,公孫弘年事已高,老氣橫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年輕氣盛、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相比,難免有“代溝”,話不投機。
公孫弘何等聰明,他看出漢武帝不滿意,馬上借口有病,辭職了。見機抽身,明哲自保。此時,公孫弘已經六十開外,稱病隱退,非常自然,不會有佯裝的嫌疑。
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再次下詔,要求全國舉薦賢良文學。公孫弘的家鄉又一次推舉公孫弘,但是,這一次,公孫弘絲毫不為所動。
他言辭懇切:我已經參加過一次公選了,因為沒有能力幹好工作,所以,才告假回來。這一次還是推舉其他人吧!但是,當地政府選來選去,隻覺公孫弘合適,還是推舉了他。公孫弘再次來京參加公選。這一次,命運之神更為眷顧。
參加公選的時候,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和國家考試)把公孫弘的對策(公選時寫的文章)排在下等;但是,在漢武帝親自閱卷時,奇跡出現了:漢武帝將排在下等的公孫弘的文章列為第一名(舉首)!
漢武帝召見參加公選的優勝者時,居然發現這位近七十歲的公孫弘長得很帥(狀貌甚麗),龍顏大悅,立即任命他再次擔任博士。
看來,從古至今,好的相貌,常常可以出奇製勝,成為建功立業的敲門磚。
公孫弘這次公選勝出,真正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亦進亦退立不敗”
不過,公孫弘雖然因為公選勝出,以他一介布衣、風燭殘年,怎麼能當上丞相呢?
在漢代,丞相任職有一個明文規定:必須是侯!公孫弘此時離封侯顯然相距甚遠。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年齡。公孫弘第二次參加公選時已經60多歲了,這個年齡放到今天,早該退休下課了。然而,沒有任何競爭優勢的公孫弘竟然獨領風騷,還是要感謝命運的青睞。
中國曆史上向來不缺少“枯木逢春”的例子。薑尚80歲方拜為國師,而且,老來發跡,沒有年少輕狂,沒有少不經事。年輪的重疊讓他們更加珍視機遇,歲月的磨礪讓他們世事洞明、人情練達,60多歲的公孫弘自有一套處世之道:
第一,以儒飾法。
我們在《董生對策》一集中講過董仲舒曾向漢武帝上過《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主張,深得武帝賞識,成為後世尊儒的重大事件。
但是,漢武帝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卻也是一個極度專斷的獨夫。如果真要他按照儒家的仁政治國,是斷不能接受的;當然,漢武帝不想落一個秦始皇那樣獨夫民賊的罵名;所以,他非常希望施行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表麵上用儒家學說裝璜門麵,實際上還要行使獨裁專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