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李廣難封:血性一男兒 命蹇時乖(3 / 3)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漢武帝派張騫和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率四萬大軍包圍李廣率領的四千人,李廣毫不畏懼,沉著應戰。張騫救兵到達,李廣才得以脫險,但是,四千士兵幾乎全軍覆滅。

上述三次戰役,李廣兩次遇險,一次無功。

命耶?非耶?

李廣確實有機遇不佳的時候,但是,這種情況並非李廣一人;當時許多將領都有類似經曆。《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的末尾,司馬遷記錄了諸多抗匈將軍的遭遇,大都和李廣相差無幾。

命耶?非耶?

龍城之戰,李廣已是資深將軍,衛青則初出茅廬。衛青直指龍城,應當說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龍城並非衛青所專有。這一選擇可以給四人中任意一個人,包括李廣。李廣沒有作此選擇,看起來是命,又怎一個“命”字了得?

“血性長留千古名”

李廣難封,有沒有自身之過?

項羽困於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世間純粹偶然的失敗極少,更何況李廣確有自我之過。那麼他過在何處?

第一,恃才而驕。

李廣確實有才,但是,他自負其才,不講謀略。公孫昆邪評價李廣: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戰。自負其才,對一個軍事統帥來說,無疑是一處致命傷。

第二,鋌而走險。

追殺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廣大展神勇,但並非良將所應為。

一不和軍中商議;

大軍根本不知道統帥李廣去哪兒了,因此,無法組織接應。

二不該親自追殺;

李廣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後,派人追擊即可,不應撂下大軍,親率一百騎兵前往。“兵不可一時無將”,這種兵家常識,對李廣這個“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老將來說,是不應該違逆的。

如果匈奴識破李廣的圈套,或者也冒險賭一把,這一百名騎兵包括李廣本人,能夠逃此一劫嗎?絕難。

李廣作戰時,慣用近距離射擊。敵人未接近,他從不發箭;一旦出手,敵人應聲而倒。但李廣也因此多次在戰鬥中受困,射獵時常為猛獸所傷。(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李廣隻求百發百中,反而將風險控製放在其次了。

第三,適應能力。

李廣於文帝時從軍,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禦戰中與匈奴對陣。這種防禦戰,李廣打了多年,他的才幹、勇氣得到充分發揮,聲名顯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漢匈作戰發生很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由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進攻,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漢軍要深入匈奴腹地,長途奔襲。這種運動戰,要求指揮員敢於深入敵後,善於在運動中殲敵。衛青用此法首戰龍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將這種戰法發揮到極致。

龍城之戰時,李廣從軍已三十七年,從十幾歲的青年成為五十多歲的老將軍。比起年輕氣盛、敢打敢闖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已是暮氣有餘、銳氣不足,無法適應長途奔襲、運動殲敵的新戰法。

第四,武帝之慮。

李廣恃才而驕、多次失敗,對此,指揮全軍作戰的漢武帝不得不有所顧慮。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漢武帝在漠北之戰中對李廣的處理不公,又要看到漢武帝著眼全局的負責態度。

李廣自殺之後,和他一起的右將軍趙食其被判死刑,趙食其交錢贖罪,免死為庶人。李廣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萬是交得出來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誤期失軍判為死罪,而舍財保命,為什麼這一次引刀自刎呢?

無聲抗爭。

李廣早就明白,自己從軍的機會已經不多了。這次被任命為前將軍,更是難得。但是,李廣並不知道,漢武帝在任命自己為前將軍之時,已吩咐衛青適時調離李廣;他至死不知道,漢武帝使他這次出征從一開始就變得毫無意義。

衛青在臨戰關頭將他調開,李廣既無奈,又悲憤。公孫敖和衛青的關係,李廣清楚;衛青的私心,李廣也清楚。

男人血性。

士可殺不可侮。衛青強迫李廣至右路軍,李廣再三抗議無效後,未向衛青辭行,就憤然踏上東路(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這非常失禮,但李廣被逼無奈!所以,失期之後,李廣拒絕麵對刀筆之吏,細數迷路的詳情。

右將軍可以忍氣吞聲,交錢買命!但李廣不行。李廣的血性決定了他隻能自殺,不能被辱!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勝固可喜,敗亦猶榮。李廣以死向命運、向不公抗爭;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本該是飛將軍李廣的一場戰爭,卻以李廣自殺出局而告終。這是李廣的不幸,還是大漢的大幸?漠北決戰後,匈奴單於兵敗,左賢王部幾乎被霍去病全殲,匈奴隻能向環境更嚴酷的北方逃遁。漢武帝自繼位之日起,就在期盼這一天到來。為了徹底打垮匈奴,除了軍事上的打擊,還有一係列的後續工作要做,因此,漢武帝不會將賭注全押在軍事上。那麼,漢武帝還將采取哪些措施呢?

請看:鑿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