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李廣難封:血性一男兒 命蹇時乖(2 / 3)

於是,李廣讓騎從繼續向前,一直走到離匈奴二裏地遠的地方才停下來,並且命令手下的士兵全部下馬解鞍。騎從大惑不解:敵人如此之近,一旦追殺過來,我們甚至都無暇備鞍。

李廣說:我們現在跑,他們肯定會追擊;如果我們不但不逃,還卸下馬鞍。他們反而疑神疑鬼,不敢攻擊。

匈奴騎兵見漢兵如此反常,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忙放出一個騎白馬的將軍出陣試探。李廣迅即帶領十幾位騎兵飛奔過去,用箭將他射殺,然後,又回到隊伍中。這一次,李廣幹脆讓士兵們把馬放開,一個個躺在大漠上,悠然自得。

天色暗淡下來,太陽也落山了。李廣一出攻心戰,弄得匈奴騎兵如墮迷霧,不知所措,始終不敢出擊。後半夜,匈奴騎兵撐不住了,莫名的恐懼,彌漫成一片,大軍連夜撤兵。天亮,李廣率眾信步回到大營。

第二,奇特帶兵之才。

李廣的才氣還表現在他帶兵的奇特方略:

行軍不按建製,不成行列;

駐紮不按建製,各隨其便;

夜間不打更巡邏;

大帳很少使用文書。

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建製,建製一亂,隊伍即一盤散沙,這是通常的說法。而李廣帶兵,是非常將帶兵、才將帶兵,不拘一格。反而使士兵們少了許多辛苦,樂於跟隨他出征,並拚死作戰。

以李廣的才能加上從軍近半個世紀的資曆,封侯本應理所當然。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廣終生未封,千載以下,文人武夫,無不扼腕。廟堂江湖,紛紛歎息。既然天降奇才,為何又如此不公?

李廣難封,是不是機遇未到?

第一次機遇: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時,李廣是太尉周亞夫的部將,他奪得叛軍軍旗,戰功赫赫。但就在此時,李廣接受梁孝王劉武的將軍印,漢景帝因此沒有給李廣封侯(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前麵講過,梁孝王一直凱覦儲君之位,漢景帝對此芥蒂頗深。

李廣公開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無疑犯了漢景帝的大忌。所以,盡管李廣剛立大功,漢景帝必然對他采取冷凍政策,不予封侯。

李廣不自覺地卷入宮廷鬥爭,成為漢景帝和梁孝王鬥法的犧牲品。

李廣自身確實缺乏政治敏感性。作為朝廷將領,怎能私自接受諸侯王的將軍印?漢代對中央官員與地方諸侯交往向來非常忌諱,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更是嚴禁中央官員私交諸侯。李廣犯忌,封侯機遇第一次與他擦肩而過。

第二次機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決戰。

這是李廣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將軍。前將軍是部隊先鋒,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將軍衛青得知匈奴大單於的具體位置後,將李廣強行調往右將軍趙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時,衛青卻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孫敖為前鋒,將立功封侯的機會雙手奉送公孫敖。

衛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是漢武帝臨行前的交待。

二是衛青對公孫敖的私心。

漠北決戰,漢武帝本不想讓李廣參戰,李廣年齡大了,自己對李廣早有看法。在李廣執意要求下,漢武帝勉強同意讓他擔任前將軍。但是,臨行前漢武帝卻暗中告誡衛青:李廣年邁,命不好,不要讓他與匈奴單於對陣,以免誤事(以為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

衛青執行漢武帝的旨意,似無責任;但是,調走李廣後,衛青卻把機會給了公孫敖,原因何在?原來,公孫敖當年解救衛青於長公主密室,救命之恩,衛青豈能相忘?因此,遵旨調開李廣後,衛青任命公孫敖為前將軍,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廣失去最後一次可能封侯的機會。

如果李廣繼續擔任前將軍,會不會封侯呢?無法推測。然而,李廣不情願地被調往東路,心情鬱悶,加之因迷途遲返而獲罪,確實是他自殺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而李廣卻認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實大謬不然。對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當然的,無功即為過。沒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軍功?沒有赫赫軍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廣連功過歸屬這常識性的問題都不能明辨,何談封侯?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老將行》有兩句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後人對王維用典頗有爭議,認為“不敗”者是霍去病不是衛青;但是,對“李廣無功緣數奇”達成了共識。“數奇”是命不好。

李廣難封,是不是命乖時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人各帶一萬兵馬出征。其中,衛青是第一次任將出征。結果,公孫賀未遇敵,白跑一趟;衛青殺入龍城,斬敵七百;公孫敖損兵七千;李廣最慘,全軍覆滅,自己被俘,後逃回。

漢匈作戰中,令漢軍最頭疼的問題,是不知道匈奴軍隊在哪裏,因此,要麼無功而返,要麼遭遇強敵吃敗仗。這就是命運!

李廣確實命運不濟,四路人馬中唯有他遭遇強敵。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廣隨衛青出征,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