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無功而返,漢武帝大怒。尤其怨恨王恢沒有出擊而擅自罷兵,使漢軍一無所獲。
王恢據理力爭:約定主力部隊與單於交戰,我率兵攻擊匈奴的後勤輜重,必然有利可得。但單於覺察了我們的埋伏,不到馬邑城就撤退了,我們如果出擊,三萬人勢必不敵匈奴十萬精兵。不出兵,回來也是死,臣已做好必死的準備,但臣是為了保全陛下三萬兵力啊!
武帝恨意難平,對此充耳不聞,立即將王恢交付廷尉(司法部長)處理。廷尉按照法律,王恢當斬。王恢覺得冤屈,也再不敢當麵衝撞武帝,於是用千金重禮賄賂丞相田蚡。武帝正在氣頭上,田蚡也大氣不敢出一聲,又求到姐姐王太後,說:馬邑之謀是王恢率先主張的,現在事沒辦成,反殺王恢。親者痛,仇者快。恰是中了匈奴人的下懷啊!王太後一向是弟弟的鐵杆支持者,很快把這番話轉告給漢武帝。
竇太後去世後,王太後、田蚡繼續牽製漢武帝,漢武帝早已心存不滿。這次漢軍無功而返,他羞憤交加,顏麵無存。不知輕重的王太後、田蚡還在一旁指手畫腳,更堅定了漢武帝的誅殺之心,於是,漢武帝回複王太後,我聽信了王恢的一通忽悠,派幾十萬大軍,投入馬邑之謀。即使抓不到匈奴單於,王恢攻擊單於的輜重,也會有不少收獲以安慰士大夫。事到如今,不殺王恢,我無法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於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擾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天亡我”也好,“戰之罪”也罷,馬邑之謀刺傷了漢武帝的皇者自尊,王恢注定是這場戰役的替罪羔羊,當即在獄中自殺。
王恢死的確實冤枉。他為漢武帝苦心製定了一個“完美”計劃,由於單於意外警覺而破產。他從現實出發權衡利弊,為漢朝保全了三萬兵力,卻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他是第一個因抗擊匈奴而被冤殺的漢廷高官。
馬邑之謀的結果如何呢?
“馬邑之謀”像一個美麗的肥皂泡,還沒成形就破滅了。但是,“馬邑之謀”到底不是一個虛幻的泡泡,對於凶狠的匈奴王和血性的漢武帝,它給兩方的精神刺激都是巨大的。
第一,漢匈關係的轉折點。
馬邑之謀雖然失敗而終,漢匈關係卻因此受到極大破壞。軍臣單於僥幸躲過一劫,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
和親維係的短暫和平本來就非常不可靠,馬邑之謀後,和親完全斷絕,匈奴頻頻攻擊漢朝邊塞,入侵事件接連不斷(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漢匈關係進入空前緊張的新時期。
在此之前,由於國力所限,漢朝在漢匈關係中一直扮演忍氣吞聲的角色,強顏歡笑地獻出女人、財物,維持苟和。漢武帝雪恥之心由來已久,“馬邑之謀”恰恰成為他對匈作戰的契機。他必然選擇鐵和血,以戰馬戈矛、精兵強將向匈奴開仗。
第二,作戰方略的轉折點。
從劉邦和親到馬邑之謀,漢軍一直采取消極防禦戰略。馬邑之謀功虧一簣,因此,這種誘敵深入、聚殲主力的戰法,從此不可再用。漢軍隻能采取主動尋找匈奴主力作戰的戰略,同時還要承擔深入匈奴腹地作戰的各種風險。
第三,馬邑之謀的評價。
馬邑之謀的失敗,看起來非常偶然,實際上卻是必然。
匈奴之患對於中原農耕民族,由來已久。戰國時期的代國就已經麵臨匈奴入侵。秦始皇為了防備匈奴,修築萬裏長城。漢朝自建國始,就麵臨這一大難題。如此漫長的民族紛爭,僅僅希望設一個騙局,靠一次充滿變數的伏擊戰,一舉解決漢匈之間多年的爭端,實在很不現實。
馬邑之謀是一次“斬首行動”,如果真的成功,結果無非兩點:
一是殺死軍臣單於,二是消滅單於主力。
即使如此,匈奴之患就真正解決了嗎?未必!
斬殺軍臣單於,消滅單於主力,對於解決漢朝邊患,的確不可低估。但是,軍臣單於被殺之後,新的單於會立即出現;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不可能僅僅因為死了一個單於,少了十幾萬軍隊,就徹底崩潰。一次大勝會重創匈奴,但不可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從元光二年(前133)的馬邑之謀開始,到征和三年(前90)李廣利全軍覆滅投降匈奴,漢武帝和匈奴打了44年,看似殘弱的匈奴並未被征服,反而拖垮了強大的西漢王朝。漢武帝在征和四年(前89)下“輪台罪己詔”,停止對匈作戰。近半個世紀的征伐未能解決的問題,怎麼可能靠一次僥幸勝利就徹底解決呢?
馬邑之謀宣告此路不通。漢武帝要想取得對匈作戰的勝利,不但要改變戰略,還要選拔新的將才。對匈戰場上,漢武帝重磅推出了哪位英才呢?
請看:初露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