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之論大大美化了劉邦,即使人們不認同王恢的說法,誰敢駁斥他的意見?駁斥者一旦開口,就會陷入一個要命的圈套——誣蔑高祖劉邦!
第二,劉邦為了免除百姓苦難才和親,現在,百姓正遭受匈奴侵擾之苦,為了解除百姓的苦難,自然必須對匈用武。
三是如何對匈作戰。
韓安國認為:用兵的訣竅是以飽待饑,以逸待勞;漢軍長驅直入,深入匈奴腹地,後勤補給線太長;而且,士兵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實在難以成功。
王恢立即提出一個讓韓安國無法回擊的方案。韓安國頓時啞口無言。
王恢這一次提出的作戰方案,並不是深入到匈奴腹地;而是引誘單於到漢朝邊境,然後選派精兵,埋伏在指定地點。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在其前,或斷其後。這樣,一定可以擒獲單於,大敗匈奴。(恢曰:不然。臣今言擊之者,固非發而深入也。將順因單於之欲,誘而致之邊。吾選梟騎壯士,陰伏而處以為之備,審遮險阻以為其戒,吾執已定。或營其左,或營其右,或當其前,或絕其後,單於可禽,百全必取。上從恢議。)
這是一個誘敵進入埋伏圈的作戰方案,它完全規避了韓安國提出對匈作戰的最大風險——找不到,打不贏。這正是漢武帝苦苦等待和尋找的零風險對匈作戰方案——“馬邑之謀”!
所謂馬邑之謀,是馬邑(今山西朔縣)富豪聶壹向大行王恢提出的一個計謀:匈奴與漢朝和親未久,對漢朝邊地還比較親和,趁此機會引誘匈奴單於偷襲馬邑,我方同時埋伏大量精兵,將匈奴主力一舉殲滅。這樣,既消滅了單於主力,又沒有韓安國擔心的,以疲憊之卒對付匈奴精銳之師的弊端。
看上去,馬邑之謀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零風險”作戰方案。
漢武帝立即批準。
“功虧一讚”
完美作戰計劃的第一招,笑裏藏刀。王恢派遣聶壹扮作匈奴邊境的商人,拜見匈奴單於,對他說:我能除掉馬邑縣縣令、縣丞,將全城送給您。軍臣單於非常高興,答應與他裏應外合拿下馬邑。正所謂,以信義安之,以利益誘之,麻痹了敵人的注意力,就方便下手了。
完美作戰計劃的第二招,請君入甕。聶壹迅速折返馬邑,殺了一個被判死刑的囚犯,把他的首級懸掛在馬邑城頭,對匈奴密使說:馬邑的守官已經被殺,你們趕緊出兵。軍臣單於立即率領十萬多騎兵,進入武州塞(今山西左雲)。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一句話概括匈奴人特點:苟利所在,不知禮義。其實,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而軍臣單於此次,僅僅因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一番話,便冒險行動;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刀俎”變為“魚肉”,生死難料。
至此,我們便看清,“馬邑之謀”就是一個為匈奴設下的巨大的陷阱:聶壹出塞→誘之以利→單於輕信→率兵前來→漢軍伏擊。如果不出意外,方案可謂勝算在握。
為了全殲匈奴單於主力,漢武帝在馬邑埋下三十多萬精兵,藏匿在馬邑城旁的山穀之中,嚴陣以待。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兵馬嘶嘯,各就各位;韓安國統一指揮。隻要單於闖入漢軍視線,全軍出動,排山倒海。而王恢、李息、李廣則從代地出擊匈奴輜重,為戰役打上雙保險。一切準備就緒,三十萬大軍,屏息凝神,豪氣在胸,靜候軍臣單於的出現。
單於躊躇滿誌,率十萬餘騎進入武州塞。離馬邑還有一百多裏的時候,他突然一陣不安:茫茫大漠,一片肅殺;隻有零星的牛羊,卻不見一個漢族百姓。軍臣單於滿腹狐疑(怪之)。漢軍至此失了一策:打草驚蛇。
攻下一座烽隧,輕而易舉。單於來不及享受勝利果實,立時把武州尉史(燕門郡郡尉的屬官)抓入帳下,逼問原委。這才得知: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軍臣單於一陣後怕,對左右說:我本來就懷疑啊!不待休整,匈奴大軍倉皇出逃武州塞。後來單於仰天唱歎:我能得到漢朝的尉史,真是天意!
與此同時,這邊三十萬漢兵還在緊張地等待,士氣高漲。一個時辰過去,又一個時辰過去。塞下開始傳言單於退兵,三十萬漢兵猛追至關塞,單於已遠遁多時。漢軍士氣委靡,隻好灰頭土臉,宣布撤軍。
王恢聽說單於未戰已退,擔心攻擊匈奴輜重,將與匈奴精兵遭遇。那樣,漢軍勢必損兵折將,勞而無功。於是,帶領側翼的三萬兵力,退兵而去。
馬邑之謀結束。
單於乘興而來,本是利令智昏,卻還能眼觀六路,不失審慎。一個“怪之”,給他帶來了幸運,同時宣告聶壹、王恢編織的“馬邑之謀”美夢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