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馬邑之謀:漢武第一擊 誘敵聚殲(1 / 3)

建元六年(前135),針對匈奴的和親之請,漢武帝采納了以禦史大夫韓安國為代表的多數朝臣的意見,同意和親;否定了大行王恢武力打擊的提議。漢武帝難道不願用兵?絕對不是。他隻是在尋找一個對匈作戰的最佳方案。那麼,什麼方案可以零風險呢?

漢武帝和親後的第三年(元光二年,前133)年初(冬十月),他突然召集大臣們說:朕把宗室的公主裝扮得漂漂亮亮的嫁給單於,又給了他們豐厚的財物,我大漢待匈奴不薄啊!但是,單於的傲慢無禮和無休止的入境擾民,令我既鬱悶又痛惜。如今我打算攻打匈奴,你們覺得怎麼樣?(朕飾子女以配單於,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於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

漢武帝不滿匈奴,打算對匈用兵!

漢武帝為什麼突然改變既定國策呢?

漢武帝最初提出對匈用兵的元光二年,匈奴並未入侵;而且,自兩年前(建元六年,前135)漢武帝與匈奴和親以來,匈奴也沒有大規模入侵。漢匈關係在建元六年至元光二年之間,一直處於相對平靜的狀態。因此,並非匈奴突然入侵,迫使漢武帝對匈動武。這裏隻有一個解釋:漢武帝早就打算對匈奴動手。

原來,建元六年(前135)匈奴主動和親之時,朝中爆發主戰派與和親派的爭論。和親派的代表人物韓安國陳述了對匈奴作戰的巨大風險,因此,漢武帝不得不去等待最合適的機遇,尋找最有利的方案。

究竟什麼方案才是零風險的對匈作戰方案呢?

““零風險”方案”

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把自己對匈作戰的意見提交朝議,禦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王恢再次成為“和親”與“主戰”兩派的核心人物。

王恢與韓安國兩人各持己見,唇槍舌劍,互相詰難。爭論的焦點有三個:

一是要不要對匈作戰。

王恢認為:戰國時代的代國,北邊麵對匈奴的侵擾,南麵還得對付中原的戰亂;即使如此,代國還能夠保護自己的百姓,過著平靜的生活,匈奴也不敢輕易來犯。今天,大漢以陛下之威,匈奴反而三番五次地入侵邊地,心中沒有絲毫畏懼,對我們大漢比對當年一個小小代國還要囂張。因此,必須打,狠狠地打,打到匈奴知道畏懼才行!

王恢這番話的核心:對匈宣戰,揚大漢軍威!

韓安國仍延續他以前的觀點,認為對匈作戰實在無利可言。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漢軍深入沙漠腹地,一是很難找到匈奴主力(找不到),二是一旦遭遇匈奴主力,我以疲勞之卒對匈奴精銳之師,很難打贏(打不贏),三是占了匈奴沙漠國土沒有用,奪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使漢朝強大(劃不來)。

二是如何看待高祖和親。

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被困七日,無計可施,幾乎陷入絕境,狼狽至極。最後還是陳平獻計,賄賂並利用了單於的闊氏,才得以突圍。

突圍之後,劉邦頭腦冷靜了,采納劉敬的意見,對匈奴和親。

高祖劉邦在西漢政壇上擁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劉邦的和親國策成了劉邦之後主戰派與和親派每每爭議的焦點。

當年呂後接到冒頓(mo du,莫毒)單於的騷擾信時,勃然大怒,主張立即出兵,樊啥趁機揚言:他隻要帶十萬軍隊就可橫掃匈奴。一時間,朝堂上一片喊打之聲。這場危機最後怎麼解決的?

欒布說:當年高祖帶三十萬精兵討伐匈奴,卻被困守七日。以高祖皇帝的英武,尚且打不過匈奴,樊啥之言純粹是欺君。

心氣極高、專橫跋息的呂後,聽了欒布的話,一言不發,最終同意欒布的意見,繼續和親。呂後如此忍辱,在其一生中是唯一一次。我們可以因此認為,呂後以大局為重,以國事為重。但不能否認,劉邦的和親之舉,對呂後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因此,在漢匈關係史上,劉邦的和親主張成為和親派的一張王牌,也成為主戰派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如果對匈作戰,就要正視漢高祖和親匈奴這一曆史問題。

韓安國認為:當年高祖皇帝被困平城七天,飯都吃不上,脫困之後,卻毫無憤怒之心。這是因為高祖皇帝以天下為大,不因為一己私怒而損害天下公益。因此,才有了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五代的相繼和親。

王恢反駁:高祖之所以主張和親,不是沒有能力動武,而是想讓百姓生活安寧;如今邊境屢遭侵犯,天下蒼生屍骨累累,這是任何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都痛心不已的事。如果高祖在世,也一定不會坐視不顧。

王恢有意避開漢初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不足以支撐對匈作戰這個關鍵,把劉邦的和親歸於他的慈悲胸懷。

王恢的這個說法非常巧妙。

第一,和親派一直以劉邦打不過匈奴才和親作為一麵大旗,一旦遇到主戰派就拉大旗做虎皮。但是,王恢偏偏對劉邦和親作了另類闡釋,他認為:劉邦決不是打不過才和親,是不願讓經曆了太多苦難的百姓再受戰爭之苦,才作出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