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漢匈交兵:苟和至絕路 唯有一戰(1 / 3)

漢武帝一生最受爭議的是:他為帝54年,對匈奴作戰44年。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漢武帝如此仇視匈奴民族?為什麼漢武帝不沿襲乃父乃祖的和親政策?

“和親不和平”

從劉邦統一中國開始,西漢王朝一直施行和親政策以換取和平,也就是選派翁主(漢代諸侯王之女)充當公主,嫁給匈奴單於,以維持兩大民族和睦相處。

每次派“公主”(翁主)和親,都有大批工匠、奴婢等隨行,並帶去大量漢朝製造的各種器物;每年還送給匈奴一定數量的絲綿、米和食物,這些保證了匈奴原來靠發動戰爭才能得到的收益,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匈奴對漢朝的侵擾。

漢文帝即位之後,沿襲高祖、呂後時期對匈奴的和親策略。但是,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賢王進入河南地(河套以南),燒殺搶掠。漢文帝令丞相灌嬰率八萬五千戰車和騎兵,攻打右賢王,右賢王敗逃塞外。事後,匈奴單於寫信給漢朝,誣稱戰事由漢朝挑起。漢文帝明知匈奴歪曲事實,還是以卑辭厚禮,答應了他們的和親之請。

不久,冒頓(mo du,莫毒)單於去世,其子稽粥(ji yu,機玉)繼立,號“老上單於”。

老上單於繼位之後,漢文帝決定選派劉姓翁主和親。這次和親給漢文帝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麻煩!

此次和親和以往一樣,要有宦官陪伴“公主”同行,選派的宦官是燕地人中行(hang,航)說(yue,悅)。

中行說執意不去。他說,你們一定要我去,我一定會成為大漢的災星(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果然,到了匈奴,他很快投降了單於。

中行說這種人,報複心極強。作為宦官,中行說的一生已經非常不幸,但是,他還可以生活在中原,生活在大漢王朝的國土之上。一旦強迫他出使匈奴,他終生都不可能再回來。

其實,比他痛苦的還有和親的“公主”,她們遠嫁異域,遠離家人,以個人之力承受著民族和睦的重擔,她們所受的苦一點不比中行說小。

但這些“公主”自知必須擔當民族和解的使命,個人的恩怨都不能淩駕民族利益之上。中行說則把個人的痛苦看得比民族利益更大,因此,他要報複自己的民族,報複讓他背井離鄉的漢朝政府。

中行說給大漢王朝製造了什麼麻煩呢?

第一,破除依賴。

中行說到達匈奴後,發現匈奴人非常喜歡漢朝送來的絲綿。絲綿和匈奴人原有的皮革相比,既輕又暖。匈奴人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氣候寒冷。他們隻能以大草原提供的皮革保暖,皮革雖然保溫性好,但是,和絲綿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太重。絲綿的輕暖是皮革無法相比的,因此,中原的絲綿深得匈奴人喜愛。但是,絲綿非蒙古高原所能生產,匈奴人無法擺脫對絲綿的依賴。

中行說認為:匈奴人如果酷愛漢族人的產品,就會對漢族產生依賴,最終會葬送草原民族自身。中行說到處遊說,宣傳匈奴必須打破對漢朝物品的依賴性。

中行說對老上單於說:匈奴的人口隻相當於漢朝的一個郡,但是,卻比漢朝強大;原因就在於匈奴的衣服、食物和漢朝不同,不需要依賴漢朝。如果匈奴人改變自己的風俗,喜愛漢朝出產的東西;那麼,漢朝隻要拿出自己全部物品的十分之二,就可完全滿足匈奴人的物質需求,到了那個時候,匈奴就會不由自主,完全歸附漢朝。這對匈奴來說太危險了,關乎到匈奴能否獨立生存。

那麼,怎麼破除匈奴人對漢朝絲綿的喜愛呢?

中行說說,這很簡單。你把漢朝送來的絲綿做成衣褲,穿上它在大草原雜草荊棘中騎馬奔馳,絲綿製的衣褲被剮爛,就證明絲綿製品沒有皮衣皮褲結實耐用,不適合匈奴人。

對於漢朝的食品,中行說建議:這哪比得上匈奴的動物乳汁和乳製品好?全扔掉!

民族之間互通有無,本是雙方共贏的大好事。中行說卻刻意在兩大民族之間製造對立,導致兩大民族長期陷入戰爭狀態。

第二,傳授文字。

中行說還向匈奴傳授漢文,用漢字記事,以便統計人口和牲畜數目。

中行說傳授漢文字雖有傳授漢文明的客觀效果,但是,他的主觀動機是想使匈奴更強大,聚集實力和漢族政權對抗。

第三,教唆傲慢。

當時漢匈交往,漢朝送給單於的信簡(竹簡)長度是一尺一寸,中行說教匈奴單於寫的回信,竹簡都是一尺二寸長,並且在信的開頭加上“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八個字。本來,漢文帝的信簡開頭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現在,匈奴單於的信簡開頭倒成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敬問漢皇帝無恙。無恙,就是無病,這是客套話。這信簡裏的玄機則是:論派頭,我的信簡比你長;論頭銜,我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大漢王朝不在話下。中行說以此培養匈奴單於的傲慢,羞辱漢朝皇帝,製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亂。

第四,助紂為虐。

本來,匈奴已經是漢朝的心腹大患,但是,中行說依仗熟悉漢朝的地理和軍情,極力幫助匈奴單於尋找進攻漢朝的突破口,並且屢屢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