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兵力的強盛,除了騎兵的機動性強,還有賴於騎手射術精良。但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弩機。劉項滎陽戰役中,項羽就是用弩機射中劉邦胸部,那是劉邦一生兩次致命箭傷的第一次(另一次在平黯布之亂中箭)。弩機借助於機械力量,發箭迅速密集,可以壓製匈奴騎兵的“火力”,這成為武帝敢與匈奴決戰的另一法寶。
因此,漢武帝一即位就要對匈作戰可概括為八個字:條件成熟,時不我待。
然而,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一打就是數十年,幾乎是畢其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匈奴民族賴以生存的草原降雨稀少,這種生存環境決定了匈奴民族隻能以放牧為生,無法以農耕立國。
遊牧民族的生存狀態與農耕民族的巨大差別,決定了遊牧民族不可能像農耕民族一樣,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和相應的生活奢侈品。遊牧民族獲取本民族無法生產的生活用品隻有兩種方法:一是邊境貿易(互市),二是掠奪性戰爭。本來,通過貿易互通有無,是最符合兩大民族長遠利益的做法。但是,匈奴民族一開始就選擇了錯誤的做法,憑借軍事優勢,靠掠奪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將兩個民族拖入無休止的爭鬥。
這是漢匈戰爭的深層背景。
由於這一深層矛盾,戰爭成為特定時期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
而且,漢武帝持續不斷的軍事打擊,對於保護漢朝的農耕生產、擴大漢朝的統治地域,轉移國內矛盾也有作用。可謂:發展擴張,利益之本。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漢武帝持續作戰的負作用也非常之大。
“爭議成膠著”
從高祖到武帝,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親已成既定國策,一旦改變,能夠得到廣泛支持嗎?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此時,漢武帝即位已經六年,漢武帝將是否和親這件大事提交朝議。朝臣議論紛紛,有人主戰,有人主和。
主戰派以大行(外交部長)王恢為代表,和親派以禦史大夫(副丞相,主管監察司法)韓安國為代表。
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在邊地任職,熟知邊事,他堅決主張對匈作戰。王恢主戰的理由就一條:每次與匈奴和親,不過幾年,就毀約入侵。數十年來都是如此。對於這樣一個毫無信義的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軍事打擊,打敗它。否則,永無寧日!(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複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韓安國則認為:對匈奴作戰出兵千裏,無利可言。
首先,難以製服。匈奴是遊牧民族,擁有騎兵,流動性太強,而且他們沒有仁義可言,所以,很難製服(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製也)。
其次,以勞伐逸。我們千辛萬苦地追擊匈奴,等找到時,早已經筋疲力盡,怎麼可能打敗他們呢?這就好像強弓射出的箭,到了快落地的時候,連極薄的絲綢都無力穿透;又好像一場大風,到最後風停之時,連一根鴻毛都不能吹起來。這決不是因為強弓最初射出的箭沒有力量,也不是因為大風最初沒有力量,而是到了最後,箭和風已失去了力量。所以,攻擊匈奴有許多不便,不如和親。(漢數千裏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製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韓安國的演講,生動形象,贏得了多數人的支持。
這裏有三點要思考:
一是,王恢和韓安國,誰的話有道理?
二是,為什麼多數大臣同意韓安國的意見?
三是,漢武帝究竟是什麼態度?
我們逐一來看。
王恢和韓安國誰的話有道理?
我認為:王恢的話抓住了自漢初以來漢匈關係的一個關鍵:和親不能長期保持兩個民族的和平。韓安國的話也有道理,對匈作戰往往是得不償失,敗多於勝。
王恢主張是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韓安國主張卻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因此,王恢講的是大道理,而韓安國講的是小道理。
最終,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那麼,大臣們為什麼大多支持韓安國的小道理呢?
和親自漢高祖以後施行了七十餘年,雖然相對保守,但是,風險不大:死不掉,好不了。而王恢主戰雖治本清源,卻是大手術,有機遇,更有風險。
因此,多數大臣支持韓安國是必然的。
對此,漢武帝究竟是什麼態度呢?
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對匈作戰長達44年,毫無疑問是主戰派。但是,漢武帝最終同意了韓安國的意見。
堅決主戰的漢武帝為什麼會同意韓安國的和親主張呢?漢武帝真的要繼續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還是另有難言之隱?
請看:馬邑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