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田竇交惡:權力更迭日 幹戈必起(3 / 3)

整件事情,田蚡固然可惡,竇嬰也該反省。一開始,竇嬰就不該對這種得誌小人抱有幻想。既結交權貴,必有所付出。一塊田就舍不得了?

田蚡自然會想,你竇嬰的兒子殺人犯法,不是我田蚡出手相救,能活到今天?多少人爭著搶著巴結我!要你的地是給你機會,怎麼反落得怨聲載道?

“圖窮匕首見”

竇嬰家宴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腳;田蚡索田目中無人,結果討了個沒趣。本來井水不犯河水,終至步步積怨。那麼,飛揚跋扈的田蚡如何撈回臉麵?竇嬰、灌夫又作何打算?

田蚡一肚子惡氣,一定要收拾竇嬰和灌夫。拿誰開刀呢?他一口咬住灌夫的死穴——家族背景,大做文章!

灌氏家族一向為非作歹,在家鄉潁陰堪稱一霸,百姓恨之入骨,坊間有民謠曰:潁水清清,灌氏安寧。潁水渾濁,灌氏滅族。(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滅族。)民謠反應民聲,往往一語成讖。東漢末年,董卓中計前往都城受禪,路上車裂輪,馬折轡,童子歌:“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為“董卓不得生”。果然,董氏被誅。

蓬頭稚子的有口無心,是否又將應驗在灌夫的身上。

灌夫出身豪強,這正是他的軟肋。除惡打害是漢廷一以貫之的政策,武帝時期更是重用大批酷吏,不斷掀起嚴打高潮。

所以,田蚡扳倒灌夫,就從他的家族下手。元光四年(前131)春,田蚡收集材料,在漢武帝麵前大揭灌夫家醜。按照律法,這類案件根本不必上報皇帝,丞相自己看著辦就行了。為什麼田蚡如此謹慎,一定要請示漢武帝呢?

田蚡殺機已起。灌夫是死是活,全在田蚡一念之間。但是,他最終目的是要撼動竇嬰,這就不那麼容易了,必須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此舉正是恭敬在前,麻痹其中,慢慢引皇帝進入他構陷竇、灌的棋局。何況,恃強淩弱,田蚡不得不考慮輿論的壓力。要想殺人不見血,就得假他人之手。借誰的手呢?隻有借漢武帝的手!

漢武帝答複,這是丞相份內的事,你自己全權處理。聖旨在握,田蚡就可以放手大幹了。

灌夫是什麼人?一聞到火星就狂轟濫炸的“炮子筒”!他四處揚言,隻要田蚡敢下手,就將他的重大把柄公之於世。田蚡點了灌夫的死穴,灌夫又握著田蚡把柄,兩人水火不容了。

田蚡的把柄又是什麼?原來,武帝繼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淮南王進京,和田蚡過從甚密。太尉田蚡年紀輕,資曆淺,正是廣結人脈的時候。一次,田蚡握著淮南王的手告訴他,您是高皇帝劉邦的孫子,萬一當今皇上有什麼變故,算來算去隻有您最適合做接班人。“交淺言深”這是待人接物的大忌,田蚡一忽兒給灌夫、竇嬰開空頭支票,一忽兒又喂淮南王劉安迷魂湯;可見他為人輕狂。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恰恰淮南王是有篡位野心的,被田蚡拍得身心愉悅,立即賞他大批金銀財寶。這事大不大?漢景帝也說過,千秋之後,傳位梁王。景帝是戲言,田蚡是奉承,都當不得真。可是,皇帝說得,大臣如何說得?而且是背地裏私自討論,前提還是當朝少年天子遭遇不測?況且,田蚡拿了人家的手軟,事情一旦抖露出來,怎麼能推得幹淨?這就是謀反罪!所以,灌夫握在手裏的是田蚡的“刑令牌”。

田蚡不敢動了,灌夫無非是魚肉鄉裏,自己可是謀反罪啊!

於是兩人達成默契,就這麼製衡著,拉鋸著,你別收拾我,我也不揭發你。但是對於田蚡來說,謀殺計劃才剛剛啟動。如果說,之前欲置灌夫於死地,田蚡是逞一時之氣,現在除掉灌夫,就是事關生死、勢在必行了。田蚡位高權重,絕不允許有人掌握足以毀滅他的隱私。

田蚡和灌夫的一時默契,隻是表象;殘酷的廝殺一觸即發。那麼,這場廝殺究竟何時開始?決戰雙方誰勝誰負?竇嬰又會受到哪些牽連呢?

請看:竇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