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太後幹政:漢武帝隱忍 皇權旁落(3 / 3)

第三步,改換朝官。竇太後對這個“初生牛犢不畏虎”的不肖皇孫,非常不放心。絕不能再“阿彌陀佛”,做老好人了。她決意幹政,而且大刀闊斧。該罷的罷,該樹的還得樹。於是,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

這兩個人什麼來曆?普通諸侯而已,就因為信奉黃老而一步登天,進入了大漢政權的第一梯隊。

“老樹根深難撼動”

建元新政推行兩年後,即毀於竇太後這“三板斧”(諸所興為者皆廢)。應了那句老話,薑是老的辣。那麼,建元新政為什麼夭折?竇太後為什麼完勝?僅僅因為她握有的政治資源嗎?司馬遷在《史記》中還隱藏了哪些被人忽略的史實呢?

西漢宮廷,儒道對峙,儒家一派始終處於下風下水。管中窺豹,我們就拿叔孫通,這個曆經秦漢兩朝、侍奉六個主子的儒生,作為一個典型案例來分析。

叔孫通第一任主子是秦始皇,他的職位是待詔博士。這是他第一次“兼濟天下”。

秦始皇死了以後,叔孫通的第二任主子變成秦二世。陳勝吳廣起義,前方紛紛亮起警報,朝臣惶惶不可終日。偏偏秦二世不承認,喝問群臣,真的有很多人造反嗎?人人麵色沉痛,低頭承認。唯獨問到叔孫通,一臉不在乎:哪是造反?不過是些毛毛賊!秦二世聞之大喜。說實話的人全掉了腦袋,叔孫通戰戰兢兢,卷起第二任主子的最後一筆賞賜——“帛二十匹,衣一襲”,投奔第三任主子。

叔孫通的第三任主子是誰呢?叔孫通找主子,可不是“說走咱就走”,意氣相投就奔過去。他首先要為天下豪傑一個個把脈算命,最後決定:押項梁!

項梁死後,叔孫通投靠了楚懷王心。楚懷王心死後,他又跟隨項羽。

漢二年(前205)四月,彭城之戰,劉邦坐擁56萬大軍,叔孫通辭職報告也沒打一個,很快跳槽,躋身劉邦帳下。這已經是叔孫通的第六任主子了。或許,如果叔孫通太老實,就會像惰性氣體一樣,沉落在最底層,無緣發跡。可如此走馬燈似地跳槽,每一次下場差不多,能撈到什麼好處?後來,56萬的劉邦大軍由勝轉敗。但這一次叔孫通看準了,輸了也跟著劉邦。

叔孫通雖然見風使舵,到底是大儒。盛名之下,還肩負沉重的教學任務,帶著一百多個弟子。弟子們都以為跟著名師,會仕途寬廣。誰知整個楚漢戰爭,曆時四年,叔孫通向劉邦推舉了一個又一個壯士,對自己一百多個弟子反而舉賢避親,隻字不提。引得大夥兒怨聲載道,師父太薄情了,隻顧自己風光,不管我們死活。叔孫通安慰大家,戰爭期間,知識分子不管用啊,你們能夠為大王冒矢石,入白刃,帶兵打仗嗎?既不能,就安心練好自家本事。時機到了,師父不會忘記你們的。

等到楚漢戰爭結束,漢王五年(前202)二月,劉邦在山東登基,叔孫通認為時機到了。他細細密密,做出了登基大典的整套方案,畢恭畢敬地呈送高祖劉邦。劉邦文化水平不高,最討厭繁文縟節,凡事越簡單越好。比如,他反秦,攻進鹹陽,出台的什麼政策綱領呢?《約法三章》。十個字:“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就一句口號。所以,叔孫通這套儀式,劉邦看不下去了,隻表謝意,儀式免掉。等到登基那天,大臣們爭功邀賞,大呼小叫,甚至以劍擊柱,現場一度失控。劉邦咬牙切齒,無可奈何。(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這樣,叔孫通和他的一百多個弟子,終於派上用場了。加上從山東招募的三十個儒生,天天演練禮儀恭行,備戰朝覲大禮。高祖七年(前200),長樂宮建成。叔孫通作為朝覲儀式的總導演,指揮文武百官跪、坐、立,將全套儀式演練了數月。慶典那天,文武百官戰戰兢兢,嘩啦啦跪下一大片,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劉邦在馬背上打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這種陣勢。脫口而出一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是多麼尊貴啊。叔孫通的專項研究通過驗收,非常成功,獲得重賞,獎金全部分給他那些待業在家的學生。(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司馬遷評價叔孫通“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拙,道同委蛇”。我卻總看他得不償失!叔孫通做人之曲意逢迎,映射出儒生生存之艱難。北宋初年有位詩人王禹偁,曾做詩《四皓廟》。四皓,即“商山四皓”(秦末漢初的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和夏黃公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劉邦手下的官,長期隱藏在商山:今陝西省丹鳳縣境內,後來,張良設謀,呂後請他四人出山輔佐太子劉盈。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稱“商山四皓”)。其中兩句:“秦皇焚舊典”,秦始皇把前朝的典籍燒了。“漢祖溺儒冠”,漢高祖居然把尿尿到儒生的帽子裏麵。可見儒生地位之低下。

所以,竇太後之所以能一舉摧毀“獨尊儒術”的建元新政,不僅在於她個人的權勢,更在於有漢以來,宮廷內外積襲的“抑儒”政治氣候。

建元新政破產,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雙雙從權力巔峰跌落。外戚能臣,二人能否英雄相惜?老夫少年,命運軌跡怎樣重疊交合?

請看:田竇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