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開國六十多年後,環境究竟有何變化?人才危機為什麼就不可避免呢?
劉邦五十五歲當皇帝,六十二歲去世;八年就忙兩件事:一是不停地平叛,直到高祖十一年,還在為征討淮南王英布沙場喋血。再一個就是不斷地調停,他的糟糠之妻呂後,還有嬌媚少妻戚夫人,爭風吃醋;她們各自的兒子,太子劉盈和趙王劉如意,爭儲奪嫡。家事國事事事揪心,哪裏顧得上製定人才培養計劃?稀裏糊塗八年,劉邦一命歸西。接著就是惠帝劉盈。惠帝繼位當年,他那被嫉妒折磨得發狂的母親呂後,搞了個人彘事件;惠帝受不了刺激,從此瘋瘋癲癲,不理朝政。又何談人才培養?七年後,惠帝死了,轉到呂後。呂後忙的事就更多了:滅劉姓王,封呂姓王,嚴防功臣派、皇族派奪權,這一攬子項目,牽扯方方麵麵,她早已分身無術。又八年,漢文帝從血雨腥風中逃脫,白撿了個皇帝,隻想和普天百姓過幾天安穩日子,沒有野心擬定人才選拔製度。
景帝抱負不小,卻趕上七國之亂,被折騰得顧不上。所以,曆史給漢武帝留下的就是這樣一個攤子:既沒有選才環境,也沒有用才機製。當然,董仲舒有個《天人三策》,“興太學、舉賢良”,“一條龍”人才計劃。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套計劃短期內根本看不出成果。漢武帝選相,有點銼子裏麵拔高個兒的無奈。就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竇嬰,走上他一生的權力巔峰。
“使氣任性多起落”
那麼,竇嬰在文景武三朝時起時落,是不是說明他沒有真才實學,僅僅背靠太後這棵樹,勉強混個一官半職呢?漢武帝一把彈掉前朝老丞相衛綰後,真是慌不擇路才定下竇嬰嗎?竇嬰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耿直。竇嬰曾經徹底攪黃了她姑姑竇太後的一場溫情家宴。就因為漢景帝隨口說了句,千秋之後傳位梁王。竇嬰立馬出來糾錯: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漢景帝被他那一板一眼的架勢,弄得酒都醒了,一聲不吭。竇太後正在興頭上,瞬間麵布烏雲。可見竇嬰行事講原則,為人耿直。
第二,不懂權術。竇嬰說景帝失言,其實,景帝當時是戲言(天子豈能有戲言?景帝也是破了例了)。漢景帝是出了名的太極皇帝,也是有水準的兩麵天子。說一套做一套,該哄的哄,該騙的騙,最後,該怎麼辦還怎麼辦。竇嬰不懂權術,以為自己力挽狂瀾,其實不過是反應過激罷了。
第三,任性。《史記》評價竇嬰“任俠,自喜”,《漢書》說他“俠,喜士”。點明貴公子竇嬰有任情使性的毛病。我們接下來看,太後家宴後這位竇公子又做了些什麼?七國之亂初期,漢景帝一改老謀深算、運籌帷幄的沉穩作風,病急亂投醫,先是誤信袁盎錯殺晁錯,緊接著,看七國越戰越勇,毫無退意,這才放棄幻想,決定武力平叛。危難之際,漢景帝到哪裏覓得能臣虎將呢?漢景帝急中生智,起用兩個人。一個是父親漢文帝交待的,“有事就找周亞夫”的條侯周亞夫;這是左膀。再一個空缺,他準備給自家人留著,心裏踏實。於是,景帝目光鎖定了劉姓宗室和竇姓外戚。
景帝選來挑去,覺得沒有一個人比竇嬰更合適!就召見竇嬰,要他做這個右臂。十萬火急,天降大任;一旦火線建功,凱旋之日必定戰功、官聲,應有盡有。皇帝鄭重其事,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拜托竇公子。誰知,竇嬰一句身體不適,就推辭了。任人苦口婆心,偏不領命。
原來,在那次小規模、高規格的家宴之後,竇嬰自我感覺良好。“文死諫,武死戰”這番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諍言,一定能受到賞識。然而事與願違,非但皇帝不以為然,連姑姑竇太後的態度也發生陡轉。過去見了麵親親熱熱、噓寒問暖,現在突然不理不睬、冷若冰霜。竇公子一氣之下,把官給辭了!竇太後也是烈性,一生氣,把竇嬰自由出入皇宮的門籍注銷了!姑侄二人陷入僵局。所以,漢景帝此時叫他出任大將軍,竇嬰報病拒絕,讓景帝很是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