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誌淩雲,藍圖在手,漢武帝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起用了兩位重量級人物:竇嬰為相,田蚡太尉。竇嬰何人?竇太後的親侄子,廢太子劉榮的太傅,曾經的反對黨竇嬰。一有政見不合,兩次甩手不幹,這位景帝朝出了名的“問題功臣”,何以位極人臣?竇嬰為相的背後深藏著怎樣的隱情?
“陰差陽錯上青雲”
建元元年(前140)夏六月,丞相衛綰因病免職。丞相魏其侯竇嬰、太尉武安侯田蚡,這一對老少組合應運而生。
前朝一刺頭,今朝為丞相一。是什麼讓竇嬰的命運出現驚天大逆轉?
第一,田蚡運作。竇嬰老來轉運,恰恰最該感謝他的競爭對手田蚡。竇嬰與田蚡,兩代外戚;竇嬰是竇太後(武帝祖母)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後(武帝之母)王姑的弟弟。田蚡在姐姐王太後上位後,就垂涎丞相之位。衛綰罷免,丞相空缺,田蚡更是摩拳擦掌,誌在必得。但是,一個門客給他提了個醒:竇嬰輩分比你高,資曆比你老,出道時間早,戰功赫赫,德高望重,硬件軟件都勝過你。就算皇上拜你為相,你也最好主動謙讓。竇嬰做了丞相,你肯定是太尉;二者官階相等,你並不吃虧,還落得“讓賢”美名,何樂而不為?
田蚡一番天人交戰,理智戰勝了感情;決定聽取門客的建議。
由蚡向姐姐王太後吐露心事,一向聰明過人的太後馬上把田蚡的想法作為個人的意見,告知兒子漢武帝。這樣一來,喜歡耍“大牌”的竇嬰真成了“大牌”。
第二,竇嬰尊儒。我們知道,漢武帝一繼位就確定了基本國策:“獨尊儒術”。竇嬰恰恰“好儒”。如此,心比天高的少主武帝和使氣任性的老臣竇相,因為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協力打造帝國巨輪,破浪遠行。(上雅向儒術,嬰、蚡俱好儒。)
翻開《史記》,自大漢開國到文景之治,出人朝堂的功臣良將,都在刻意規避一個背景:外戚。偏偏武帝一朝,丞相、太尉都是外戚。獨斷專行的漢武帝能百分之百地信任竇嬰嗎?朝堂上下就沒有更合適的人選嗎?
第三,相才匱乏。誰堪任帝國股肱,一代良相?斯人難覓!武帝實在頭疼。劉邦臨終時,呂後曾連連發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若死,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卻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劉邦這番話,等於打造了西漢開國一連串丞相的花名冊。我們掰著指頭算一算,劉邦欽點的能臣,無一例外地魚貫登上相位。除此之外曾經為相的,有一個灌嬰,劉邦部隊的童子軍,當時尚未進入劉邦法眼;還有一個審食其,呂後的幸臣,另當別論。總的來說,西漢開國到文帝時期,都是由開國功臣擔任丞相。為什麼同一時期的功臣能夠一直沿用三四代呢?原來,這些功臣有一個天然的年齡梯度,有長有少,老功臣去世,少功臣補上來。
功臣為相到誰才截止?蕭何死於惠帝二年,曹參死於惠帝六年,王陵死於文帝二年,陳平死於文帝二年,周勃死於文帝十一年,灌嬰死於文帝四年。接下來的兩個丞相,一個張蒼,一個申屠嘉,名字就不那麼如雷貫耳了(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餘見無可者,乃以禦史大夫嘉為丞相。)
按這樣排隊,大漢的丞相,豈不是“九斤老太”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景帝一朝,情況更糟。景帝一共任命了四個丞相。第一任陶青和第四任衛綰,既沒有反秦,也沒去滅項。毫無建樹,表現平庸。衛綰是怎麼做上官的?趕車技術好,服務態度好。倒是另兩位:一個周亞夫,功臣周勃之子;一個劉舍,功臣劉襄之子,跟功臣沾一點邊。
所以,到竇嬰為相時,西漢政府的相才儲備庫,極度匱乏。
話說回來,漢高祖劉邦知人善用而得天下,文景二帝休養生息得以興邦。放眼滿朝文武,為什麼一定要用“功臣”之後?功臣為相本無不妥,知根知底,用著放心。但是,打出來的功臣,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和平環境,連仗都沒得打,哪來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