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位寂寞書生的出現,為大漢王朝,乃至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定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基調;成為上繼孔子、下啟朱熹的裏程碑。他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憑什麼一鳴驚人?武帝因何如獲至寶?成名後的他能否實現“兼濟天下”的書生之夢呢?
“天人三策驚漢武”
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出了名的“書呆子”,非董仲舒莫屬。一則“目不窺園”的勵誌故事,鼓舞了一代代學人淡泊名利、潛心向學。
“目不窺園”的記載出自《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這個“讀書蟲”,在景帝朝已經做了博士。不過,中國古代的“博士”跟我們現在的“博士”不一樣。現在的博士是一種學位,那時候的博士是一種職官,實際就是皇帝的學術顧問。知名學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園套房,可他整天鑽在書房裏,研讀儒學。春日,萬紫千紅開遍,看不見。夏夜,禽鳥百蟲爭鳴,聽不見。寒來暑往,三年沒有踏進後花園一步,因此,人們稱讚他“三年不窺園”。“三年不窺園”後來精煉為成語“目不窺園”,形容一個人專心苦讀,心無旁鶩。
景帝下世,武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目不窺園”的書生董仲舒的學人生涯又會因此發生什麼轉機?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也就是漢武帝即位的當年,下詔“海選”。“海選”什麼呢?這次“海選”主題是:賢良方正、直言敢諫。既是“海選”,就要不設門檻地選人才。
這次,董仲舒“舉首”,考了第一名。
皇帝提問,考生回答。這個過程叫“對策”。漢武帝一連三次提問,叫策問;董仲舒一個不落地回答三次,就叫策文。這就有了曆史上毀譽參半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到底說了些什麼?漢武帝為什麼如此看好“書呆子”董仲舒呢?
所謂《天人三策》,就是有關天人關係的三篇策文。“天”指上天,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既不是我們看到的“天”,地球的大氣層;也不是我們知道的“天”,茫茫的大宇宙。而意味著人力所不能控製的自然關係和自然規律,以及這一切的總和。因此,中國古代把“天”也常常稱之為“天道”。至於人,就是你我他,是社會生活中的人群。
“千古書生定廟堂”
如此精湛的整套理論,董博士是怎樣推銷出去的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16歲皇帝的興奮點,最好就從新人上任的“三把火”談起。
《天人三策》第一點,新王改製。一個王朝建立以後,新登基的皇帝就是“新王”。改製,“改”是改變,“製”即一整套製度儀式。董仲舒認為,“改製”必須從外在的“儀式”做起。包括兩點:第一,“改正(zheng,蒸)朔”;第二,“易服色”。即“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
先來談“改正朔”。“正”就是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現在最簡潔的表達,就是改變曆法。
什麼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變,“服”不僅僅是王朝的服裝,還有祭祀的牲口啊、車馬啊等等,顏色都要變。中國每一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顏色;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新王朝建立以後,舊王朝的顏色扔到一邊,大臣合計,新王拍板,決定標誌新王朝的顏色。
這不是做表麵文章嗎?這套儀式能否吸引漢武帝的眼球呢?事實上,年輕的漢武帝瞬間就被說服了。
因為,這套儀式是從理論上求證新政權的合法性。劉邦一介草民,怎麼當上皇帝的?漢朝代替秦朝是異姓取代前朝的重大事件,在普通老百姓眼裏,不就是折騰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家能不能跟你的風?也搞上幾年,把你趕下去,自己當皇帝?你奪秦朝的天下,我們再奪你劉姓江山。關於這一點,董博士還有四個字:“順應天命”。這裏暗含了一個什麼意思呢?就是君權神授。新朝奪取舊朝是天意,不是任何人憑借武力和計謀就可以辦得到的。因此,新政權是合法的。
經過董博士一番推理假設、概念置換,神聖的光環立馬罩在曆代皇帝的頭上,從而論證了西漢王朝的合法性,而君主是“真命天子”,上天的兒子,命中注定被派來解救蒼生於“倒懸”的。
如果進一步分析,君權神授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第一是承認君權,第二是限製君權。你能當皇帝,是上天賜給你的;反過來,你如果像秦始皇一樣胡作非為,上天就會警告你。警告多次,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就要剝奪你的權利。
其後的論著中,董仲舒把這種觀點繼續放大、精煉;不斷用地震、日食等告誡皇帝,一旦出現這些現象,趕緊閉門思過,反省所作所為為何令天怒人怨。這就是書生意氣的董仲舒,曲折表達著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廂情願地認為這種理論堅不可摧,並希望以此馴化無道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