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來看道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無為。強調遵從自然規律,無須過多管製,必然“功成事遂”,“無為而無不為”。這實際上是“以弱勝強”的管理方法。漢初積貧積弱,民生凋敝,為了保養民力,增殖人口,就要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文景之治後,國民生產總值穩步提高,少年天子劉徹接手的已經是初具規模的大漢帝國。生性活潑、意氣風發的他要一飛衝天,道家會拖他的後腿。而儒家的積極濟世,董仲舒言之有理、行之有據的五大對策,卻令武帝心馳神往、躍躍欲試。
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父親景帝給他一個儒生衛綰,奶奶竇太後又添一個信奉黃老的極黯;都是指導老師。一儒一道,武帝兼收並蓄。早年他文韜武略、經天緯地,是儒家的進取;晚年他迷戀黃老、燒香拜佛,是道家的無為。在武帝這裏,道家是調味品,儒家是主食。這才是漢武帝真正的政治食譜。由於它營養均衡、方便有效,後世追捧者甚多。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百家之學中,通過董博士,再次體會了儒學的魅力。從此,本為民間一家的儒學被指定為官方思想,戴上了皇冠,擁有了權杖,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而曾經目不窺園的書生則實現了他儒學與皇權聯姻的政治理想。
那麼,“罷默百家,獨尊儒術”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我們先看正麵。
一,主流文化,國家的凝聚力。我們這個國家,經過兩千多年,始終沒有出現大的分裂,這麼多民族能凝聚成一個整體,和儒家長期統一中國的文化思想關係密切。特別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時,大家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信念,共赴國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功不可沒。
二,儒生入仕,政局的安定力。董博士《天人三策》提出的一整套人才培養、選拔製度,井井有條、嚴絲合縫。這樣,從中央太學到地方學校,實現了全民儒學總動員,造就了中國曆史上一大批上以儒家思想作為信仰的文人。這些文人再通過“舉賢良”,通過“科舉”,走上官場,就是文官。了不得!
為什麼了不得?
中國古代政壇有四種人,分別代表四種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將;第三,外戚;第四,宦官。他們各自的政績大體如何呢?
總的來看,哪一個朝代文官集團掌權,政治就比較清明,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如果武將掌權,往往出現藩鎮割據,像唐代的中後期。如果宦官跟外戚兩股勢力掌權,基本上是這個王朝最黑暗的一個時期。
為什麼呢?文官從小熟讀儒家經書,講忠、講孝,講仁義,有一整套儒家價值係統。有價值觀念的官員和沒有價值觀念的官員是絕不相同的。有價值觀念的文人為官後,不僅僅聽從上司的命令,自己心中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是儒家價值體係。我們前麵講到的周亞夫和衛綰,都屬於這一類,即使因此獲罪於皇帝,也沒辦法,我得聽從內心的召喚,按這個內在的價值體係行事。沒有價值觀念的官員就大不一樣啦!他唯上是從,唯利是圖,毫無是非觀念,什麼壞事都敢幹。為什麼?沒有價值係統,就沒有底線。沒有價值係統,就不會受到信仰的煎熬和道德的譴責。從這個意義上講,董仲舒首倡尊儒,興辦太學,培養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以儒家思想為信仰的文官集團,對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影響有為深遠。
再來看反麵。
“獨尊儒術”導致文化專製。做官、做人,都要聽孔夫子的話;儒學不僅僅是神壇供品,而且是安身立命之本!長此以往,必然脾胃虛弱、食欲減退;偏食,何談強壯?無論是精神領域還是思想領域,難免進入一種幼稚、偏執、過於理想化的狀態。儒家地位提高了,其他諸子百家偏廢了,儒學到後期凝固僵滯,必然禁錮思想,扼殺個性。
講了一大篇《天人三策》的是是非非,這個才華橫溢的董博士後來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漢武帝並沒有重用他,而是把他派到自己的哥哥江都王那兒做了國相。江都,就是現在江蘇的揚州。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多少讀書人的共同悲哀!
董仲舒雖遠離中央政府,他的“尊儒”思想卻被奉為基本國策。那麼,還有誰能領會“尊儒”精神,將它進行到底呢?漢武帝在中央人事安排上又會有什麼出人意料的大動作?
請看:竇嬰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