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年輕而高貴,立於權力的風口浪尖,無一兵一卒自保,恰似寶玉易碎。從太子到武帝,整整九年(7歲-16歲)的預備役,劉徹怎樣度過這段風雲變幻的成長期?漢景帝如何苦心經營,為愛子鋪平登基大道?
“細柳營中有亞夫”
漢景帝的皇長子劉榮非常不幸,立太子四年後被廢,兩年後被逼自殺。景帝可不想讓這樣的悲劇在新太子身上重演。
漢景帝運用了怎樣的手腕,保證大漢政權平穩過渡呢?
第一步,他除掉了廢太子劉榮。為新太子劉徹掃清了可能卷土重來的政治敵手;同時震懾諸皇子,斷絕他們對太子位的凱覦之心。
那麼第二步呢?他還有什麼樣的手腕,保證大漢政權的平穩過渡呢?
第二個讓漢景帝放心不下的人,就是平叛吳楚七國之亂的功臣條侯周亞夫。周亞夫何許人也?他為什麼進入景帝的黑名單呢?
周亞夫是太尉周勃之子。因為長兄周勝犯法被廢,周亞夫繼承父親的爵位,封為條侯。而周亞夫之所以“大牌”,始於他和漢文帝之間一段百世流芳、英雄浪漫的“細柳營之會”。
漢文帝後六年(前158),匈奴大舉入侵,直接威脅京城安全。漢文帝調撥三支軍隊,分別在霸上(今西安城東)、棘門(今鹹陽市東)、細柳(今鹹陽西南渭河北岸)三處紮營,拱衛長安。漢文帝禦駕親臨三大軍營,挨家逐戶送去慰問。先至霸上、棘門,主帥莫不熱烈出迎,士兵莫不歡欣鼓舞。看著糧草充沛、士氣高昂,漢文帝懸著的一顆心也就放進了肚子裏。
最後,慰問團走到周亞夫的細柳營,出問題了。先頭人員近前一看:但見守營士兵一個個弓上弦、刀出鞘,寒光閃閃,嚴陣以待。先導部隊人家不讓進!漢文帝又派隨從傳話,皇帝來看大夥兒啦!誰料士兵不買賬,冷冰冰回了一句:軍營隻聽從將軍命令,不知道皇上的命令!好話說盡,仍是營門緊閉。
無奈之下,皇帝使出最後一招:節信!就是派人拿著皇帝的信物,證明確是皇帝親駕勞軍。士兵們得將軍之令,這才打開營門,讓皇帝一行進來。緊接著,守營門的軍士告戒慰勞大軍,軍營之中騎馬不能超速。
漢文帝隻好帶著隨從,勒著馬韁,徐步緩行。行至帳下,見到了說一不二的周亞夫。周將軍一身戎裝,英武非凡。那時的戎裝,類似於今天的防彈衣,材質堅硬,能抵擋各種兵器的傷害。不同的是,古代戎裝包裹得更嚴密,除了露出一雙眼睛瞄準目標,伸出一雙手攻擊敵人,其餘的地方:頭、肩、肘、四肢,全是硬梆梆的鐵甲。所以,周亞夫一邊拜見,一邊解釋:臣戎裝在身,不能行跪拜禮。
檢閱完三大軍營,漢文帝神清氣爽。回宮路上,有人開始嘀咕:這個周亞夫何方神聖?如此傲慢!漢文帝長歎:眾人不知周將軍一片苦心啊!拿霸上和棘門的軍營和周亞夫的細柳營相比,一個是小孩過家家,一個是固若金湯。霸上營、棘門營,一次偷襲就可攻破,而周將軍的軍營任誰也無法撼動啊!(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細柳營之會”因此成為極具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化符號,而“細柳營”更是堡壘牢不可破的代名詞。隨手翻開中國文學史,以細柳營為命名的詩篇眾多。(唐)胡曾《細柳營》這樣寫到:文帝鑾典勞北征,條侯此地整嚴兵。轅門不峻將軍令,今日爭知細柳營。
文帝臨終,秘授兒子景帝:國家急難,起用周亞夫。君臣信用,可見一斑。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七國叛亂,周亞夫平叛有功,景帝七年(前150),周亞夫官拜丞相。
“將軍死亦為鬼雄”
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作風嚴謹、秉章辦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比不動聲色、擅打“太極”的漢景帝,二人難免出現交流屏蔽、溝通阻礙。果然,對於景帝朝三樁重大人事安排,周亞夫一次又一次力阻皇命,攪出了一連串不和諧音符。
周亞夫為什麼不顧一切,去扮演一個“持不同政見者”的刺兒頭?漢景帝又是如何處理這段敏感的君臣關係呢?
第一件事,阻止漢景帝廢立太子。周亞夫此舉動機非常單純,就是要維護太子廢立的基本原則:太子沒有大惡不能立而複廢。周亞夫不是竇嬰,沒有做過廢太子劉榮的老師,一生戎馬倥惚,難得陷入是非漩渦,更勿論與劉榮私交。他執著於事件本身的得失判斷,而看不到事件背後人與人的微妙關係,又或者他根本不屑於去留心這些雞零狗碎。講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我說過一句話,周亞夫是謀國不謀身。景帝七年(前150),為了一個廢太子,“謀國不謀身”的周亞夫終於引火上身(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栗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
第二件事,阻止漢景帝封王信為侯。王信是新皇後王娡(漢武帝之母)的哥哥,新太子劉徹的舅父。王娡深諳“媳婦”之道,堅定不移地走大姑姐路線。一樁“娃娃親”就收服大姑姐長公主;又在婆婆竇太後之前,強化“乖媳婦”的形象。老太太就喜歡低眉順眼的小媳婦。於是,竇太後主動提出,要封皇後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
周亞夫又一次站出來:我反對。為什麼反對?就是劉邦白馬盟誓的三句話: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去之。今信雖皇後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不姓劉不能封王,沒有功不能封侯,如果違反了就是大逆不道。